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共6集,邀请国内著名书法家与文化学者,从作品内容、历史背景、艺术性等维度普及书法知识,让传统书法艺术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次展览是中华艺术宫“海上观潮”艺术系列大展的重要展项之一,也是近年来在上海举办的首个以桑皮纸为创作媒介的美术展览。展览集结了新疆和全国各地的美术名家,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人文风情及援疆成果为主要题材,以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为主...
都说写写画画是最适合儿童和老人的游戏,尤其是老人,健康益智,养性修身(还说能长寿,姑妄信之)。快意時,发个圈,刷个尚在,互告平安。假友人之助,选几幅能看的,辑个小册子作为伴手,朋友见面递上一册,如同递根烟,对个火,有个话头。仅此而已。
先生不标举清高,且耻因人热,汪汪如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韩愈有句诗:“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我这尺寸之木,如未有先生整斫,或许至今仍是块弃材。近期由项行先生编著的《能父艺事录》出版之时,写一文怀念王师能父先生。
法度美是中国传统书法最重要的审美价值,历代书法名迹无一不法度森严而又各具面貌,可见笔法不是僵死的东西。沈尹默在他的书论中反复强调笔法是书法的根本大法,他抓住了书法这一要害问题,不但在理论上得到完满的解释,而且在实践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学界对郑午昌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他的美术活动和著作方面,而他的身份也不免被贴上了“国粹”“保守”的标签,实则他不仅具有深厚的旧学根底,也对西方文化有着较为完整的认知,他散落在民国期刊上的大量文章中不乏精彩论述,尚待学界予以关注。
文/闫君 张乐8月16日上午,由中国国家画院、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作为指导单位,安徽省美术馆、《中国美术报》社联合主办的“第四届高峰之路——新时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幕。开幕式现场开幕式部分嘉宾合影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
中国书法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进行现代转型,尽管出现了书法创作开始脱离实用书写、书法家从传统文人转向专业书家、在书法理论中引入其他艺术门类和美学理论等现象,以及书法交流方式从私密空间走向公共空间、书法学科建设的觉醒等一系列转型标志,但依旧...
《抗战时期画报资料选编》(全十册)的第一册中收录了《上海画刊》的封面,封面上呈现了十九路军在上海阻击敌军的实况,配以鼓舞士气的标语。
古代书画的研究、鉴赏,离不开其作品本身。然而存世作品数量有限,且真伪杂糅,即使是较为可信的作品,也存在着割配、改添、挂名等复杂情况。因此,在书画鉴定时,具有可靠性的书画文献往往起到重要作用。它们记录了古书画鉴藏、传递、品评等信息,为书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