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中国画艺术之美》带你领略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时间:2024-03-27 15:23:07 编辑:江左
分享至


“中国画”,这个以国名命名的绘画种类,让中国人倍感自豪,它确实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与西方绘画大相径庭。然而,这种艺术的“另类”特性,也使其与部分观众产生了距离感,让更多人觉得“看不懂”“无法欣赏”。

因此《中国画艺术之美》一书的出版,旨在引导人们更好地领略中国画艺术之美。


微信图片_20240327152712.jpg

《中国画艺术之美》

编著 顾平

定价 60元

书号 978-7-5741-0917-9


中国画艺术在遵循艺术共性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品质。这种艺术美感正是这一品质的体现。然而,如何寻找、发现和体验中国画艺术的美感呢?这需要我们选择适当的感知策略和方法。日常经验告诉我们,感知一个对象通常需要依赖我们的“经验”。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中国人看待绘画的经验主要源于西方美术学院的教育理念,这种经验是基于“写实”和“色彩”基础的。因此,对于与西方绘画观念完全不同的中国画艺术,人们自然会感到陌生和疏远。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建立关于中国画艺术之美的“知识经验”和“感觉经验”,激活人们对中国画艺术之美的感知。


在中国画的感觉经验建立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其独特的艺术形态特征。

首先,从“三大画科”——人物、山水和花鸟入手,挑选各科目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高度的艺术价值,能够展现中国画的基本风貌。

01  山水画与山水诗的联姻,是文人参与绘画的结果,于是中国山水画的出现便带上了浓浓的文人气息。一方面源于传统文人隐逸思想导致的对山水题材的青睐,山水画易于链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自然山水作为“大物”,既可以在观念上体现“天地圆融”之境,又实现了创作主体对“天人合一”的精神诉求。表现自然山水的“山水画”,顺理成章成为文人们视觉表达的最佳媒介。


微信图片_20240327152722.png

《潇湘图》


02 花鸟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伙伴”,可以说是人类感知最为频繁的对象,它又是那么的具体实在,“动物”的灵性还常常构成与人“交流”的情境,难免让人触景生情,由此也就产生了艺术表现的欲望。从这个角度看花鸟画,其创作意图较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中“花鸟”形象的感染,作品表现也就多了一份生活的乐趣,花鸟画的审美感知便是通过花鸟之影来捕获这一生活意趣。


微信图片_20240327152729.png


03 相比较于山水与花鸟画,中国传统人物画对“意趣”的表现一方面偏重于人物的“传神”,注重人物内心的活动,对性格特征的关注远大于其外在形象特征;另一方面遵循社会“共识”,凸显传统儒家的伦理纲常,讲究身份特征,重视“人格”的表现。这些“意趣”的表达决定了传统人物画在选择对象上趋于“类型”化——仕女、高士、帝王贵族,不同阶层,形成各自类别。这种选择便造成了传统人物画不在意“个性特征”,没有“外貌”上明显区分的现象。这种“类”的视角,似乎与“人物”的特指存在着矛盾,而恰是这种意味深长的“矛盾”,左右着我们对传统人物画审美捕获——“人格”“伦常”与“传神”裹挟中的视觉形象。


微信图片_20240327152735.png


西方画家表现人物形象时,比较留意每个个体的形象特征与其表情的瞬间定格,于是“肖像画”最为畅行。即使表现场景中的人物,也会在意群像中每个人物形象的具体表达,善于去捕获那精彩的“一刻”。而中国画画家,表现人物时侧重对其特征的强调,这一特征是其身份与修养的体现,人物作为对象不是某某“肖像”的存在,而是一个精神实体,是创作者熟悉的对象。在群像表现中,“叙事”是主要创作意图,人物形象是服务于“故事”展开的需要,显示其身份特征与行为举止即可,不在乎其具体形象的个性差异。


微信图片_20240327152743.png


其次,在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后,我们需要通过反复品味,体验中国画艺术之美。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以便我们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品,从形式到内涵,从技巧到意蕴,全方位地感受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最后,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有效地积累中国画艺术的感觉经验,进一步提高对国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内页展示

微信图片_20240327153100.jpg

微信图片_20240327153053.jpg

微信图片_20240327153045.jpg

微信图片_20240327153032.jpg

微信图片_20240327154134.png


——来源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