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呈现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

时间:2024-03-26 13:44:54 编辑:晓钟
分享至


sss(图1)


3月16日起,上海博物馆东馆的第二个常设展厅——中国古代雕塑馆(以下简称雕塑馆)经过全面升级、创新改陈,即将试开放,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


一部有形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教科书”


上博东馆雕塑馆展陈是基于人民广场馆雕塑馆的改陈升级,主要体现在文物门类拓展和展线历史延伸两方面。文物门类拓展方面,展览立足馆藏立体造型类文物,从艺术视角出发,将展出和阐释上博馆藏骨雕、玉雕、青铜器、木俑、陶俑、墓葬刻石、金铜造像、石雕造像、木雕造像、泥塑造像、瓷塑、竹、木、牙雕等289件/套立体造型文物,较人民广场馆雕塑展增加近两倍数量,其中三分之一为首次公开展出。


sss(图2)


sss(图3)


展线历史延伸方面,展览在原有雕塑馆“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四大板块的基础上,向前扩展到商周时期,充实成为商周、秦汉板块;向后新增元明清板块,重新展示这时期雕塑的工艺之美和贴近现代人审美的鲜活世俗气息,改变大众对元明清雕塑拘谨、守旧、衰败的刻板映像。在继承人民广场馆雕塑展原有经典展陈的基础上扩充和优化调整,形成“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大理国”“元明清”五大板块,展现一部有形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

第一板块,形致以礼:商、周、秦、汉雕塑,展现了中国雕塑艺术由孕育到逐渐成熟的过程,礼制色彩和金石气是汉代以前中国雕塑艺术的特色。

第二板块,交流互鉴:魏晋、南北朝雕塑,魏晋时期社会动荡,雕塑艺术为两汉向南北朝的过渡时期。南北朝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第一个繁荣期。交流与融合是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特征。

第三板块,理想之美:隋、唐、五代雕塑,展现了中国雕塑艺术由南北朝时期的多元化向一统化发展,在盛唐时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达到高峰。

第四板块,由圣入凡:宋、辽、金及大理国雕塑,展现了两宋雕塑在继承唐、五代饱满瑰丽作风的基础上,更多表现出写实性与世俗性特点。辽、金、大理国的雕塑艺术既借鉴了唐宋雕塑,又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

第五板块,世间工巧:元、明、清雕塑,展现元、明、清时期的雕塑艺术更加程式化、世俗化。此时汉藏雕塑艺术的融合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象征。

展览以时间为纵轴展示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先秦的青铜雕塑,秦汉的陶俑和画像石,魏晋的堆塑罐,南北朝、隋唐的金铜、石雕佛教造像以及云冈、龙门石窟的浮雕造像,五代南唐钦陵的陶俑,宋辽金的寺观造像、金铜造像,元明清以藏传佛教金铜造像为主的藏、汉、宫廷造像体系,明清的竹、木、牙雕等民间工艺雕塑都有所涵盖。


sss(图4)


sss(图5)


上博东馆雕塑馆展出近三百件馆藏珍贵文物,其中不乏诸多代表性的珍品、孤品文物,比如大理国鎏金铜大日遍照佛像,是存世体量最大的大理国鎏金铜大日遍照佛像;还有一尊大都佛儿张造青田石佛像,是唯一考古出土的带有“大都”铭文的标准元大都造像,均为孤品。同时,为丰富展览体系,我们也向文博界的兄弟单位借展了部分在雕塑史上非常重要的稀缺文物,如四川博物院藏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南朝石造像残碑,南朝造像存世稀少,更可贵的是碑上雕刻的胡汉融合的伎乐人物与梁武帝参与创作的上云乐有关。


sss(图6)


sss(图7)


凸显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美学


中国古代雕塑与西方古典雕塑艺术风格多有不同,此次雕塑馆展陈将向观众呈现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美学的四大特征:

一、以形写神。对比西方古典雕塑对人体解剖结构、比例的真实表现,中国古代雕塑更注重作品内在精神和整体气韵的表现,这在先秦青铜器雕塑和汉代画像砖、石艺术中有充分地体现。另外,西方古典雕塑可从多个角度观看,中国古代雕塑从特定角度(多正面)观看,具有平面性。

二、绘塑并举。中国古代著名雕塑家多是画家,比如张僧繇、杨惠之、周昉等。中国古代雕塑多妆銮,绘塑并举;而西方古典雕塑则更注重对材质的表现,如普鲁士古典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对古希腊雕塑的评价“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虽然古希腊、罗马雕塑原本多是彩绘的,但在温克尔曼看来历经岁月洗礼的大理石本色才是西方古典雕塑高贵品格的保障。本次展陈中的以金代漆金彩绘木雕大势至菩萨像为代表的汾河下游地区的金、元木雕造像的样式影响了当地元明时期寺庙壁画创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绘塑并举的特征。

三、功能性。文艺复兴以来,西方雕塑与绘画、建筑一起构成古典艺术的范畴,雕塑被上升到独立的艺术门类高度。而中国古代雕塑以宗教偶像、陵墓雕刻、陪葬俑和工艺雕塑为主。它们的写实性往往是被忽略的,用途才是它们被制作的核心目的。展览中的战国楚系木俑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扁平的躯干,几何化的刻画,并不是塑造一个现实中的人,它只是作为替代,在地下世界继续“侍奉”墓主。这种以用途为导向的中国古代雕塑,相较于对现实的模仿更注重对事物内在气韵的表现,阐释了中国古典美学以形写神的意趣。

四、开放性。丝绸之路不仅是当时东西方世界物质文明交流的通道,更是沟通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文化之路。比如,早期佛教以及佛教雕塑艺术就是通过丝绸之路自西域传入中国的,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在这一传播过程中,不但有佛教诞生地的古印度文明,更有古代希腊、罗马、波斯、粟特等文明的诸多因素伴随其传入中国。如此多元的丝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便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中国佛教雕塑艺术。而本次展出的众多中国古代雕塑上的域外元素,体现了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交流的实证。

 

充分发挥场馆优势 展陈空间全面升级


雕塑是三维空间中的造型艺术,雕塑馆的展陈设计利用场馆接近八米的层高特点,对整个展线进行了空间上的精心规划和设计,既有类似展示露天大型雕塑、像小广场一样的开阔空间,又有二楼夹层和夹层上的观景平台以及相对独立的大型多媒体沉浸式体验空间,令观众能够体验到移步换景、多空间观赏展品的独特视觉感受。展览的灯光采用相对明快通透的照明风格,展柜则采用低反射玻璃,在提高观展舒适度的同时,也展现出文物原有的材质和雕刻的细节特征,营造出充满中国古代雕塑之美的艺术氛围。


sss(图8)


sss(图9)

 

中国古代雕塑馆部分展品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10)

阿难石像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11)

白石佛像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12)

白石供养菩萨像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13)

彩绘陶俑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14)

陈廻党等造释迦牟尼佛造像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15)

大都佛儿张造青田石佛像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16)

道常造太子石像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17)

佛像石塔节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18)

虎形鎏金铜镇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19)

迦叶石像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20)

老君石像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21)

鎏金铜佛像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22)

鎏金铜思惟菩萨像


漆金彩绘木观音菩萨像.jpg

漆金彩绘木观音菩萨像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23)

聂氏义邑六十余人造四面石像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24)


石天人头部残件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25)

漆木迦叶头像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26)

石佛头像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28)

天王石像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29)

王龙生等造佛像石碑


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中国古代雕塑馆为观众呈现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陈列(图30)

杨长史造像石碑





——来源 | 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