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中国雕塑史论文丛》是回望也是启程

时间:2024-02-28 21:14:06 编辑:茂公
分享至


中国雕塑史论文丛.jpg

中国雕塑史论文丛

主编

曾成钢

副主编

孙振华 陈云岗 殷双喜 焦兴涛

编委主任 

曾成钢

编委副主任 

黎明  孙振华 陈云岗 殷双喜 龙翔 

傅中望 霍波洋 吴鹤林 吕品昌 焦兴涛 殷小峰

上海书画出版社

定价:98.00元/册


首辑7种

(按作者姓氏笔画排列)

《雕塑正向当代艺术敞开》  王林 编著

《雕塑新论》  孙振华 著

《从语言到主体》  刘礼宾 著

《雕塑续问》  宋伟光 著

《大道沧桑:雕塑在中国》  殷双喜 著

《如是我见:雕塑散论》  唐尧 著

《由中转到再现代》  冀少峰 著



“中国雕塑史论文丛”总序

文/曾成钢 


1992 年春末,中国雕塑学会成立,到今天已经有三十年了。这三十年一路走来称得上风雨同舟,但是硕果累累。学会成立的宗旨是“繁荣雕塑创作,推动学术研究,促进艺术交流”。推动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是学会的义务与责任,在同仁们的努力下,学会从实践、理论和学术等领域引领中国雕塑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局面。


中国雕塑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撑。都说搞雕塑的人敏于行而讷于言,然而,这三十年来最显著的变化特征之一就是活跃于此的理论家和评论家越来越多,关注理论研究、善于思考和表达的雕塑实践者越来越多。常言道,三十而立,在这个时间节点,对中国雕塑理论的发展进行一次总结,是回望,也是启程。学会在艺术委员会的提名中评选出了十九个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希望通过这一系列丛书的出版,来展示中国雕塑理论所取得的成果,推进对雕塑理论的整理与研究。


“中国雕塑史论文丛”,是艺术理论家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大道沧桑:雕塑在中国》《雕塑正向当代艺术敞开》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深入总结中国雕塑的历史经验,从中描绘出一种发展趋势;《雕塑新论》《雕塑续问》《如是我见:雕塑散论》通过形而上的讨论,从“新雕塑观”“多元文化对话”“当代语境下的雕塑”等角度提出了新的观点;《由中转到再现代》《从语言到主体》则基于实践与理论的相互促进,聚焦中国雕塑的艺术形式、艺术思想与艺术创作问题。这些成果为研究和理解中国雕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


中国雕塑的发展是复杂的。回溯历史能够清晰地看到一条从西学东渐到思想解放再到文化身份追问的脉络,三者的交叠与重合构成了中国雕塑的轮廓。今天的中国雕塑理论处在新的文化价值系统建立的过程中,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分析与评价中国雕塑的现代化和现代性,这是中国雕塑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和文化的需要。


中国雕塑的前景是光明的。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希望这一系列丛书能够为中国雕塑理论的推进做出一些贡献。 


640 (2).jpg


01/

雕塑正向当代艺术敞开

王林 编著


640 (1).png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主要涉及对雕塑的基本认知、雕塑家的作品及其展览评论、雕塑案例的对比分析,以及雕塑家个人作品市场交易的行业规约等探讨。第一部分是作者对雕塑作为一个美术学学科的基本认知,从形体、质材、环境三个方面来言说雕塑。第二部分是作者指导的研究生从不同方面讨论雕塑的开放性。第三部分是以丛论的方式评论数位雕塑家的作品及其展览。第四部分则是对雕塑案例的对比分析,以进一步研究雕塑家当代艺术的创作思路。第五部分是为中国雕塑学会所拟的《雕塑家个人作品市场交易的行业规约》,汲取了国外雕塑版权的惯例与经验,并征求了国内雕塑家和研究艺术品版权问题的法律专家意见。行业规约的制定旨在推动雕塑家在投入公共艺术项目的同时,能够让更具有创造力的个人雕塑作品问世,进入市场以飨大众。


总序 1

自序 3


第一章 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 1

雕塑形体的生命与表现 3

雕塑质材的价值与发掘 19

雕塑环境的制约与重建 23


第二章 雕塑的开放性 29

雕塑的跨界表述 31

雕塑的历史叙事 67

雕塑的视觉演变 99

雕塑与材料探索 123

雕塑与公共领域 150

雕塑与装置艺术 177


第三章 雕塑作品评论 205

余志强作品丛论 207

邓乐作品丛论 212

唐勇作品丛论 218

李占洋作品丛论 228

戴耘作品丛论 239

任思鸿作品丛论 251

徐光福作品丛论 265


第四章 雕塑创作案例的分析 279

雕塑何以当代? 281

李秀勤案例分析——从雕塑创作的个人叙事到当代艺术的感知共建 285

焦兴涛案例分析——从日常材料、现成品到艺术与生活的中介思维 294


第五章 雕塑家个人作品市场交易的行业规约 307


640 (3).jpg

640 (4).jpg


640 (2).png

王林,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中国当代艺术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已出版一百五十多种专著及编著,在海内外发表过美术评论及理论研究文章九百余篇。曾获重庆市名师奖、中国雕塑学会史论奖、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意大利韦特拉银信诗歌国际双年展银信奖等多种奖项。曾策划“当代艺术文献资料展”、首届上海双年展、三届上海艺术博览会青年艺术家推介展、2011 年、2012年、2013 年和 2020 年四届威尼斯艺术及建筑双年展平行展、首届重庆青年双年展、首届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首届地方·国际当代艺术年度展,五届“要有书——当代艺术图·书·文献展”等海内外展览,是中国当代美术界有影响的策展人和艺评家之一。


02/

雕塑新论

孙振华 著


640 (5).jpg


本书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中国雕塑的现状、发展、历史和个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了解中国雕塑的特点、问题和价值。作者孙振华是美术史学者和批评家,具有丰富的理论经验,本书展示了作者对于中国雕塑的深厚底蕴和学术功力。全书分为“面对当下”“拓展边界”“回顾历史”“研究个案”四个部分。探讨当下雕塑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例如雕塑本体的问题、雕塑的国际性与本土性的问题、雕塑的公共性和个人性的问题、当代城市雕塑问题等;聚焦于雕塑的边界,涉及雕塑的定义、内涵与外延问题;回顾和讨论中国雕塑的历史、教育和曾经发生过的雕塑活动、事件等。


总序 1

自序 3


第一章 面对当下 1

雕塑本体与当代思想 3

中西与群己——关于中国雕塑的两个问题 8

雕塑的物性和神性及其当代嬗变 16

什么是中国当代雕塑的新变化 23

关于当代雕塑史的写作 28

陶溪川里的“鲶鱼”——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雕塑家瓷绘作品展”引发的讨论 37

什么是中国雕塑的姿态——第六届“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展”巡礼 44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53

城市雕塑还能走多远 63

装置与时间 70

数字时代的雕塑艺术 81

中国生态雕塑概观 86

张宝贵为什么宝贵——材料革命和雕塑的未来 105


第二章 回望历史 109

中国雕塑的新传统及其两个转化 111

写意雕塑与中国文化 122

彩塑之思 130

中华人民共和国雕塑七十年 138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背后 152

见证百年中国的雕塑之路——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历史回顾 158

又想起了史岩先生 182

深圳雕塑四十年 187

从《开荒牛》到《深圳人的一天》 209

十年一剑,见证成长——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获奖和入围作品展十年回顾 223


第三章 研究个案 227

叶毓山的贡献 229

自觉的“中场”——现代性语境中的曾成钢 240

隋建国雕塑与社会主义经验 255

论傅中望的雕塑创作 267

吕品昌的泥痕火迹 278

心物再造——焦兴涛“常·藏·场”展览解读 288

拾补记忆碎片,塑造私人历史——关于陈妍音“母亲”系列雕塑 293

雕塑如何存在——景育民新作解读 299


640 (1).jpg

640 (7).jpg


640 (9).jpg

孙振华,先后在文学、美学、美术史专业学习。1989年1月获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留校任副教授。1993年调入深圳,曾任深圳雕塑院院长、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深圳市美协副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雕塑》主编;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专业研究领域为:雕塑理论及历史研究、公共艺术理论和实践、当代艺术批评。著《生命神祇时空——雕塑文化论》《中国古代雕塑史》《中国当代雕塑史》《公共艺术时代》《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等二十余部著作。


03/

从语言到主体

刘礼宾 著


640 (3).png


本书作者从事20世纪美术史研究、美术批评、美术策展工作。所以本书是其21世纪以来从事艺术批评的论文合集,针对处于复杂国际语境中的当代艺术进行了现场批评,强调批评的时下性、在场性和问题针对性,并对其关联的中国当代文化现状多有反思。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对“艺术语言”的追问、视觉文化研究、对“主体”的追问、当代雕塑研究。本书在列举了大量代表性艺术家创作案例的基础上,针对每个领域的的突出问题做出了详实的理论分析。


总序 1

前言 1


第一章 现当代雕塑研究 3

“雕塑”概念的渊源、流变和“雕塑家”的出现 5

不应仅是风格的写意 9

中国当代雕塑创作四十年管窥 13

谁是艺术家?——在中央美术学院“直面名师—隋建国”讲座上的发言 28

激越、归零、直面、中庸——展望创作的几个状态 36

浮墙走音——于凡个展的转型 54

21世纪以来中国青年雕塑家创作现象分析 57

不立不破——找到进入自己的“通道” 68

“敲山震虎——中国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前言 71

作为创作催化剂的工业现成品——以大同煤气厂的焊接雕塑创作为例 74

人生是可以雕塑的——谈“第二届中国青少年雕塑展” 77


第二章 视觉文化研究 79

“美”家陈逸飞 81

证伪——对一种立场的陈述 86

局中戏 92

当绘画需要展场时——“关于绘画的十九个个展” 95

涂鸦艺术的原初动力 98

策展与学术研究的关联性——在四川美术学院首届青年批评家论坛上的发言 103

作为笔记的绘画——以盛天弘的艺术创作为例 111

逼仄空间的异态——谈张业兴的艺术创作 116

过瘾的模仿——以胡庆雁的艺术创作为例 119

源拼:形象的诡辩术——以那危的艺术创作为例 122

基于艺术语言转变后的自足性——杭春晖作品评论 125

王迈对关键词的个人理解 131

看画与绘画——以陈丹青的艺术创作为例 137

虚城时代的契机——写在“虚城计”展前 139

唯物地开启一个唯心世界——“量子共和展”前言 142

纸牌屋——黄勇个展前言 143

剧场弥漫和切片层叠——浅谈石海涛的艺术创作方法 145


第三章 对“艺术语言”的追问 149

展览“水墨的味道”前言 151

展览“四个人展出四张画的理由”前言 155

第三种批判:艺术语言的批判性 157

中国当代艺术形式语言的批判性 165

隐秘的力量 171

触觉是不是一种理由?——以王光乐的艺术创作为例 174

积极的乌有之乡——陈彧凡创作的源头活水 180

让渡者——孟禄丁 186

“剔”出我的世界——宋建树个展前言 191

“一万句”和“一句”——谈周钦珊的近作 193

举重若轻——陈若冰的抽象绘画 197

画无中西——浅谈王刚的绘画创作 201

她在做什么?——迟群个展前言 204

零度书写和其他颠覆性时刻——和倪海峰的对话 207


第四章 对“主体”的追问 221

“超越性”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缺失 223

“人”的奇迹,“神”的远逝——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一生 235

有效地进入问题的途径——2009 年北京798 艺术节主题展“智性与意志的重申”展览前言 247

择地深掘井,上路重组车——浅谈“CAFA 教师创作特展”体现的艺术创作模式 250

苏新平的风景 252

解读“隐士”——艺术家谢东明 256

消逝的空间——隋建国作品简评 259

刺骨——章燕紫创作评论 261

金汤——陈明强个展前言 263

善和艺术——与青年艺术家吴梦诗共同对当代艺术的反思 265

蝙蝠字漫天——于跃个展前言 272

天人之际——周吉荣、叶南双个展前言 274

澄明心,自在行——浅谈邵大箴先生的书法 277

获得“超越性”的方式——徐福厚个展前言 279

锦灰堆起时——刘丹华个展前言 283

我只是一个通道——关于刘礼宾的创作 285

当我们说艺术家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289

游心归位,本立源来——浅谈任思鸿的近作 293

奇珍易数,梵心勿辨 296


640 (10).jpg

640 (11).jpg


640 (12).jpg

刘礼宾,美术史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文艺评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景德镇陶瓷大学(井冈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从事20世纪美术史研究、美术批评、美术策展工作。出版《第三种批判:艺术语言的批判性》《时代雕像》等多部著作。 


04/

雕塑续问

宋伟光 著


640 (13).jpg


本书系宋伟光教授的雕塑美学论文集,收录作者近年来的相关文论五十篇。本书对于中国美术史尤其是雕塑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和现象进行了持续的追问、探讨和阐释。对于中国雕塑的发展问题,作者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因素进行了考察和阐释,试图打破固化的思维模式,寻求更为深入的答案,揭示了中国雕塑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总序 1

自序 3


第一章 美术史论 1

对南朝帝王陵墓石狮形态的比较 3

关中唐十八陵石雕造型风格演变略说 15

盛唐菩萨造像的细节处理方式 24

云冈石窟中的外来样式 32

对“雕塑”—词原始出处的考证 37

历史的必然——说“陶院现象” 45

当代形塑——品味传统文化的滋味 65

敦煌莫高窟考察笔记 79

从唐代帝陵造像谈中国的文化观 91

技术进步与新媒介方式对雕塑的影响 95

从乌东到吕德艺术思想形成的路径和社会根源——兼及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型 100

中国当代雕塑的转化与创新 113


第二章 文化论丛 125

关于东方学 127

辨章学术,以避误讹 136

中西学术差异与融通 140

艺术史的观点和方法问题 148

对维度思考的笔记 152

哲学与艺术的偏移 154

重提悲剧 157

从考古学方法论联及后现代艺术观念 162

浪漫主义影响考古学 165

隐语中的诗性 171

文艺中的母题——关于“倩女离魂”与“影子之恋” 174

当世之玉 179


第三章 公共艺术文论 183

公共艺术文化价值的实现及保障机制的建设 185

自然、创新、共享——2018“首届中国·民勤沙漠雕塑艺术国际创作营” 193

传统人文精神的创新性实践 198

中国·万荣黄河文化国际雕塑艺术大展的文化指向 201

以公共艺术的方式体现公众性艺术关系——由中国美术学院街区改造引发的思考 205

《北京地铁公共艺术材料与工艺应用导则》序言 212

公共艺术的性质与价值实现—兼及公共艺术教育 215


第四章 美术评论 221

视觉化的数理逻辑——唐尧的雕塑形态 223

美在深情—黄胜的陶塑艺术 227

现实主义艺术的永恒价值——对陈克红色文化主题雕塑的图像分析 235

非语言交流的语言方式——景育民的雕塑语式 244

回归审美恒常——李惠东中国式的新古典主义 249

吟咏性情,阔略不羁——刘艺杰雕塑之路的审美轨迹 256

诱发于悖论的艺术思维——马天羽艺术思维的特性 276

从“天象”到“鸿蒙”——郅敏的艺术心象 282

耀然春秋——周国桢陶瓷艺术的大匠之道 288

界域介入——有感于谭勋新作《徐渭像》 296

许鸿飞的艺术历程 297

重大题材中的审美表现——孙家彬“主旋律”雕塑中的艺术情感 302

水墨与雕塑之间的跨维度融合——雕塑家沈建国的抽象艺术 307

钞氏兄弟的心思 311

现代性与雕塑时尚——蔡志松个案分析 315

表象之下的意蕴——屈峰的雕塑艺术 322

张烽的影子 326

鹅卵石的生命——曹智勇的鹅卵石雕塑 328

石头中的生命——窦付坤的石雕艺术 331


640 (14).jpg

640 (15).jpg


640 (16).jpg

宋伟光,美术史论家,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陶瓷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最终学位论文答辩评审委员,安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咨询专家,国家大剧院咨询专家等。

2016年获“中国雕塑史论奖”。主要著作有《追问》《考古学的发展脉络及东西方联系》《迟读阴翳——诗性构成的法则比较》《有书迟读》等。在《新华社每日电讯》、国家核刊、报纸等重要媒体上,发表艺术理论与艺术评论文章已逾百万字。


05/

大道沧桑:雕塑在中国

殷双喜 著


640 (17).jpg


本书是艺术史家、批评家殷双喜近年来在雕塑领域的重要研究与写作成果汇编,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深入总结中国雕塑的历史经验。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案研究,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国雕塑作品和人物,如刘开渠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第二部分是专题研究,报告了作者对国内外一些重要的雕塑项目和现象的考察和分析,如汉城奥林匹克雕塑公园考察报告等。第三部分是雕塑史论,回顾了中国雕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和特点,如20世纪90年代中国雕塑及90年代以来中国雕塑的反思等。第四部分是展览评论,评述了一些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中国雕塑展览。本书是一部系统而深刻的中国雕塑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和推动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总序 1


第一章 雕塑史论 1

开放的空间——20世纪90年代中国雕塑概述 3

深化与拓展——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雕塑的反思 12

蓦然回首——半个世纪的足迹 18

国家记忆——1949年后中国纪念性雕塑与主题创作 39


第二章 专题研究 67

汉城奥林匹克雕刻公园考察报告 69

穿越时空——当代艺术中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75

从技艺到艺术——关于非雕塑专业雕塑 82

公共艺术视野中的雕塑 88

瞬间与永恒——罗丹艺术中的现代性 94

材料·语言·观念——当代雕塑的扩展 108


第三章 个案研究 117

刘开渠与人民英雄纪念碑 119

大道沧桑——曾竹韶雕塑艺术研究 137

梦里家园——王临乙与人民英雄纪念碑 158

真正的艺术——刘士铭雕塑艺术研究 166

人性的光辉——司徒兆光的雕塑艺术 178

一气呵成——钱绍武与雕塑形体学 184

中国艺术的现代性转换——曾成钢的雕塑艺术 192

异在的目光——陈志光的雕塑 200

站立的生命——刘永刚艺术解读 202

风中冥想——申红飙雕塑 207

八千里路云和月——刘若望雕塑中的人文情怀 210

传统作为活的文化资源——关于蔡志松的雕塑 214

解构神圣——戴耘艺术中的三对关键词 220

人的在场——关于殷小烽的雕塑 225

资本与面具——吴少湘作品中的解构与象征 230

剑胆琴心——林岗近作 236

吴树华——永恒的纪念 238

傅中望——精神的守望 245


第四章 展览评论 253

重要的转折——关于雕塑家1994系列个人作品展 255

共享与共存——公共艺术的方位 263

想象中国——关于“中国·想象:中国当代雕塑展” 268

尊重材料——关于金属雕塑的思考 273

为中国塑形——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公共艺术雕塑作品集序 277

时代的形象——2019中国雕塑学术邀请展 286


640 (18).jpg

640 (19).jpg


640 (20).jpg

殷双喜,江苏泰州人。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美术研究》执行主编、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曾参与策划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批评家提名展等展览。曾任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委,第五十五、五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评委,“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像油画”等展览的策展人。出版专著《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获国家图书出版奖)等。主编国家重点图书《新中国美术60年》《20世纪中国美术史·雕塑》《共和国美术记忆》、中央宣传部资助项目《翰墨流芳:近现代中国画精选》、文化和旅游部项目《时代华典——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集(1949—2019)油画卷》等。


06/

如是我见:雕塑散论

唐尧 著


640 (4).png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二十年撰写的多篇雕塑文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史论、专题、个案和展览。史论部分从“雕塑百年”展说起,探讨中国雕塑理论发展、结构变迁与精神历史;专题部分评论了国内外雕塑艺术展览及发展;在个案中,作者对安东尼·塔皮埃斯、隋建国、安东尼·葛姆雷、殷小烽等人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展览部分,作者对2006年至今的重要雕塑艺术展览做了评述,其中包括“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展”“首届中国青少年雕塑大展”“ 中国姿态·第四届中国雕塑大展”等展览。


总序 1

自序 3


第一章 史论 1

百年回望——从“雕塑百年”展说起 3

将作之匠——读孙振华《中国古代雕塑史》有感 18

略说中国雕塑理论发展 25

结构变迁与精神历史——关于现代雕塑的两种叙事:《现代雕塑的变迁》与《形而上下》的比较阅读(节选) 35


第二章 专题 53

钢铁焊接的诗篇——中国钢铁焊接艺术邀请赛侧记 55

石语者——曲阳杯国际雕刻艺术邀请赛述评 60

欧洲日记 65

在迈阿密看“美国狂欢”展 75

羊蹬:因为不是…… 84

温度与激情——2015钢铁之夏述评 86

一日百年——全国重点高校中国传统雕塑教学研讨与唐陵考察活动侧记 90

试析“27度角”和当代生态雕塑 95

西安0/1——全国高校数字雕塑教学新生代的第一次集结 101

与天地参——2021唐山德龙钢铁雕塑艺术节述评 104

人天之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雕塑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09


第三章 个案 119

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大师——记比利时国际设计大师保罗· 易宝 121

开门见山——张伟雕塑述评 125

苍鑫——北方萨满浪漫主义的复活 130

苏黎世的阳光——拉尔方索的动态艺术 135

无用之用——周文斗的装置作品 139

怀念安东尼·塔皮埃斯 142

宇宙之眼——观邓乐新作《天行健》有感 144

沉默的物语者——文豪 147

重低音之鸣——殷小烽新作 150

真之三位——写在“荒徒”开幕之际 153

没有见到安东尼·葛姆雷 157

还是淡淡的乡愁——话说陈辉雕塑 160

雾、河流与少年——罗幻作品的质感 165

天玄地黄 酣睡洪荒——说说书兵的新作《大地之子》 170

隋建国:肉身成道 175

真的是我们——我看王少军作品展 178

绝美之痛——金钕的雕塑童话 181

空间生产与材料权力的平等美学——我看谭勋的华侨城个展 187

传奇——关于李勇政作品的诗性陈述 191

痕迹与延异——说说赵展的系列新作 198

渺——汤杰作品中的宇宙诗性 200

尺度、机械与混沌——占研个展“上帝视角” 204

石头形而上学——且说王向荣的石雕 208

大荒·平物——王朝勇雕塑展 211

漫说晓雷 216

说说项一和他的作品 220


第四章 展览 223

锐——2006全国高校雕塑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述评 225

“物界”前言 233

倾斜的桃花源——汉克·维希、隋建国联展 235

造物之维——数码时代的雕塑与启示 242

千江有水 万里无云——关于“物界二”的策展陈述 250

构——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第一展述评 256

质——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第二展述评 261

身——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第三展述评 265

灵——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第四展述评 269

戏——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第五展述评 273

海阔凭鱼跃——上海首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研究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述评 278

戏说对角线——川美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联展 286

“如是——中国当代雕塑即景”展前言与絮语 290

归帆与新桅——中国姿态·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述评 293

大荒西经——成渝当代雕塑邀请展前言 300

五个人的故事——话说“雕塑2012” 302

2013中国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延伸——文明的质感引言 307

问石——中国当代国际石雕艺术邀请展 309

杀千刀:秩序生产与随机还原 310

苍苍其朴 灼灼其华——写在“中国惠安南派雕刻艺术展”开幕之前 313

新态·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之“新视场”策展导语 314

斜面——中国青年雕塑的五个美学启示 316

岱宗如何,青青未了——中国姿态·第四届中国雕塑大展述评 328

终点起跑——2017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入围及获奖作品展述评 336

为有源头活水来——首届中国青少年雕塑大展述评 340

不同·2018中国大同雕塑双年展科技板块前言 347

再生之环——张有魁、金善珍双个展的生态意喻 349

第三板块——“时代经典——2019中国雕塑学术邀请展”青年雕塑述评 352

2020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入围及获奖作品展前言 366

汉风山海——黄山、董琳双个展前言 369

“青蓝矩阵”展前言 371

“莽·荡·苍·茫”——卢征远、唐果装置剧前言 373


640 (21).jpg

640 (22).jpg


640 (23).jpg

唐尧,雕塑批评家,策展人。现任中国雕塑学会创研部部长,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会长,中国艺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北京高塔美术馆馆长。出版专著《形而上下——关于西方现代-后现代雕塑的哲学与诗性陈述》《斜面——未来美学势能七种》等。


07/

由中转到再现代

冀少峰 著


640 (24).jpg


本书凝聚着一个美术馆的文化视野、历史责任和文化担当,同时从差异化的展览理念中,也不同程度反映了中国当下社会的变化及我们共同面临的生存处境和生存困境,也深刻地反思了全球文化格局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及急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所带来的焦虑体验,这其实是中国在迈向现代性过程中社会不断转型的缩影,也反映了进入21世纪十几年来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身份、生活习惯和价值认同的变化。


总序 1

由中转到再现代——展览理念的生成与美术馆知识的传播(代序) 3


第一章 再雕塑 1

从雕塑到再雕塑 3

永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9

真实就是力量——读任思鸿的雕塑 13

野性的激情——陈文令的艺术 18

有限中寻求无限——傅中望艺术的意义 26

抽离与再嵌入——再论傅中望雕塑的意义 46

雕塑 2012 54

失忆的快感——读黄兴国的雕塑 59

由失忆到空域——读黄兴国的雕塑 62

为宅雕塑:探索转换时代雕塑艺术的另一种路径 66

拥抱未来 73

变幻流动间——读景玉民的雕塑 77

追问——写于“川上楚天”当代艺术展之际 83

一种情怀——谈 @ 武汉 2017:27°角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 85

虚实——读任戎的雕塑 88

欢愉背后的孤独——读蒋铁骊的雕塑 90

中国姿态的未来——读第五届中国雕塑展 94

湖水人城和谐相融——从 27°角到百分百 97

与城市共生的公共艺术 100

孙振华的公共艺术观 103


第二章 中转 105

为什么是中转 107

游走与坚守——湖北当代艺术十年考察 124

数码时代:当代油画发展的新趋向——关于“物是人非:当代油画邀请展” 134

新时期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 137

当代艺术的文献性、价值及其传播的有效性 144

生命政治与图像记忆 152

多元共生,混搭交融——2011 年中国当代油画概述 157

破坏与重建——2012 年的装置影像艺术 162

聚变:变动中的艺术景象 169

数字时代艺术批评的困境 174

学院的力量——“社会向度——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带来的思考 177

是什么让行为艺术失去了活力 181

为什么是 1960 ? 184


第三章 @ 武汉 193

武汉出事了 195

对于“片段叙事”的思考 199

那年月 202

一段历史——读程昕东的收藏 209

不问为何 213

中国新水墨的十二个趋向 216

墨变与 20 世纪中国之变 221

楔子的力量——读傅中望新作有感 228

空间的狂欢——@ 武汉的意义 241


第四章 再现代 257

再历史·社会主义经验的视觉见证 259

再水墨:2000—2012 年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 267

再肖像——2013 三官殿 1 号艺术展 277

再解读:威尼斯双年展——2013 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 279

再学院 284

再聚焦——写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新空间开幕展之际 288

再七拍:一种生活方式 290

再现代:建构符合中国文化性格的现代文明秩序 294


640 (25).jpg

640 (26).jpg


640 (5).png

冀少峰,1965年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批评家、策展人,现任湖北美术馆馆长,第十四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轮值主席,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当代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评第五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唯一一项“组织策划特别贡献奖”和“最佳策划奖”。出版专著《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冀少峰自选集》(北岳文艺出版社)、《品图:冀少峰艺术批评文集》(河北美术出版社)、《我就是你:岳敏君》(吉林美术出版社)。 

  

中国雕塑史论文丛.jpg

中国雕塑史论文丛

主编

曾成钢

副主编

孙振华 陈云岗 殷双喜 焦兴涛

编委主任 

曾成钢

编委副主任 

黎明  孙振华 陈云岗 殷双喜 龙翔 

傅中望 霍波洋 吴鹤林 吕品昌 焦兴涛 殷小峰

上海书画出版社

单本定价 98.00元


首辑7种

(按作者姓氏笔画排列)

《雕塑正向当代艺术敞开》  王林 编著

《雕塑新论》  孙振华 著

《从语言到主体》  刘礼宾 著

《雕塑续问》  宋伟光 著

《大道沧桑:雕塑在中国》  殷双喜 著

《如是我见:雕塑散论》  唐尧 著

《由中转到再现代》  冀少峰 著




——来源 | 上海书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