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亡簋
西周早期 国家博物馆藏
1843年与毛公鼎同出陕西岐山
记载周武王灭商后举行的“开国大典”,
大篆铭文参差错杂、书写自然。
![]()
颂簋(盖)
西周晚期 上海博物馆藏
目前传世仅8件
记录西周册命仪式和制度的重要材料,
大篆铭文分布疏朗、线条匀称。
![]()
秦诏版 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的度量衡,
小篆铭文笔画方正、行款错落。
![]()
永康元年神人神兽画像纹铜镜
东汉 现藏日本
汉代铜镜少有的纪年镜之一,
隶书铭文随形排列、生动有趣。
![]()
大布黄千泉范 新莽
古代铸造钱币的模子,
悬针篆铭文铸工精整,烙印不朽。
![]()
丁柱造像
北魏太和年间 现藏日本
北朝造像的经典之作,
楷书铭文刻画自然,面貌成熟。
在没有使用照相机的时代,拓片是记录文字最好的方式,它既可以将器物原貌惟妙惟肖地保存,也是考古、文献、书法、美术等研究巨大的资料库。
国家图书馆自建馆之初就重视金石拓片的收藏,多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共入藏金石拓片26万余件、甲骨3万余片、石刻数百件,“海内第一金石重镇”实至名归!
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金石学一代宗师,陈介祺在藏古、鉴古、释古、传古方面至今无人超越。
陈介祺去世后,所藏金石拓片或散卖、或流入异域。其在国内者,以国家图书馆为大宗,而其中40册的《簠斋藏古器物文拓本》,堪称金石类“镇馆之宝”之一。
![]()
![]()
![]()
![]()
![]()
![]()
在2014年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首展——“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中,深藏已久的它第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今天,历时四年编辑整理的《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藏古器物拓本全编》(全四册)将以原大、原色、原貌的方式,完整呈现陈介祺毕生金石收藏之菁华!
商周秦汉金文、汉代篆隶、北朝隋唐楷书,呈现2500年文字发展演变;
篆、隶、楷书体,风格多变、铸造迥异,打开书法、篆刻临创新视域;
青铜器、铜镜、造像、泉范多样纹饰,艺术设计、美术研究巨大图像库
重三代秦汉之器、重文字之器、重精藏,是陈介祺收藏的特色。
《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藏古器物拓本全编》(以下简称《全编》)收录的商周青铜器、两汉铜器、铜镜、造像及泉范拓片,在种类、数量、重品方面均名列前茅。
铭文所承载的文字发展演变与不同的铭文风格,成为书法、篆刻学习创作的资源宝库;不同内涵的纹饰既是古人智慧的象征亦是艺术设计研究的又一资源库。
因此,传世古器物“天花板”之名,当之无愧!
商周秦汉金文、汉代篆隶、北朝隋唐楷书,
呈现2500年文字发展演变
从新石器时代原始刻画符号到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已呈现出较为成熟的汉字早期形态。商晚期开始青铜器上的铭文既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取法对象,也是文字演变的重要图像资料。
甲骨文字形中的“年”,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
通过数倍放大《全编》中的铭文拓片,我们便能看清“年”字如何从金文演变到楷书,甚至连笔画形态、凿刻方式等细节都一览无余。
![]()
以上都是源自《全编》中的真实案例,下面小编具体为大家梳理各个时期书写特征究竟有何不同。
西周早期金文延续商代金文风格,饱满中兼具灵动。在书法审美上表现更加成熟,字形大小错落自然,章法茂密,有行无列,呈现出过渡时期的书法特征。
![]()
![]()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国一方面承袭宗周大篆,一方面演化出各国独特的文字样貌和风格。
![]()
![]()
战国晚期至秦朝初期,书法除了向小篆演变外,也开始出现古隶的形态。
吕不韦戈使用锐器刻画,行笔简洁、造型随意,应是适合快速书写的实用字体,脱胎于秦金文在书写基础上的潦草变形,是隶变的重要参照。
![]()
秦代的权量诏铭书法,历来是篆书中的特别风格,它们多出自工匠之手,风格不一,文字也不尽然全是小篆,又因是錾刻文字,故表现出更多的朴拙之趣。
![]()
![]()
汉代以后小篆使用频率减弱,铜器和印章多采用字形方正、笔画简省的“摹印篆”,易于排布和凿刻。双刀、单刀均有,前者端庄浑厚,后者纤细空灵,形成多样的书风特色。
![]()
![]()
汉代铜镜铭文以篆、隶书为主,多随形赋势,风格迥异。
![]()
![]()
北朝时期楷书盛行,造像背面或座架上所刻楷书铭文,多是民间书写,仍不失为很好的遗迹。
![]()
![]()
陈介祺藏有少量金、元、明时期铜镜,是官方造镜的代表之作,楷书书写端庄工稳。
![]()
![]()
篆、隶、楷多种书体,
风格多样、铸造迥异,
书法、篆刻临创全新资料库
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是《全编》中所见最多的四种书体,每种书体呈现出或简洁、或繁复、或平和、或锋利、或柔美、或浑厚等等不同的风格及铸造方式,琳琅满目,变化无穷!
金文“宝”字,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结构、笔画、形态变化十足;
![]()
小篆“相”字,从新莽权诏到汉代铜镜,偏旁部首上虽无变化,但随形赋势的书写意味浓厚;
![]()
隶书“长”字,从两汉铜器到铜镜,可见笔画的曲折繁复与简省;
![]()
楷书“为”“像”字,笔画或繁或简,略带行书笔意。
![]()
领略青铜器、铜镜、造像、泉范纹饰之美,
艺术设计、美学研究丰富资源库
青铜器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杂、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全编》中可见以点、线、圈组合的几何纹;
![]()
造型生动、憨态可掬的各种动物纹样;
![]()
对称、大眼的兽面纹,或面目狰狞、或呆萌可爱;
![]()
铜镜,更是艺术的缩影,虽仅有数寸,却将天地纳入其间,山川云水、神兽人物、花草植被……无所不收。光是这随手挑出的镜缘,足见其纹饰精美多变。
![]()
北朝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佛像雕塑史上的一个高峰期。从拓片中可见其在造型、装饰和表现手法方面上的简洁大气、华丽别致和寓意深刻。
![]()
种类不同、形状多样的各时期泉范,也可领略文字、造型在流通最广泛的实用器上古人的巧妙心思。
![]()
藏古、鉴古、释古、传古面面俱到,传拓真经——《传古别录》“母本”再现;
“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士大夫形象,
渊博学识与艺术审美兼具的学者书家;
解密陈介祺为何成为“晚清金石学第一人”!
在陈介祺生活的年代,多数收藏者往往是附庸风雅,一为敛财聚宝,二为赏玩之乐,三为以此扬名。而兼收藏与研究,意在传古之人非陈介祺莫属!
作为一个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前官员,一个有行动力的乡绅,可从《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书札》(以下简称《书札》)中一探究竟;
作为生于京师高官之家的读书人,又以“崇古”为核心,展现出深厚的书法学养和艺术审美。
收藏之富大揭秘
《全编》收录的850件器物拓片,有260余件商周青铜器、120余件汉代铜器、200件铜镜、50余件造像、200余件泉范,在数量、种类及质量上堪称晚清金石珍本中的珍本!
商周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是陈介祺众多藏品中最主要、最重要、也是最专注的一类收藏,涵盖乐器、食器、水器、酒器、兵器、量器、用器八类。
乐器以著名“十钟山房”所藏11件编钟为要。
![]()
食器中重要者如西周早期的厚趠方鼎,不仅记载成王迁居成周,而且开创了青铜器铭文以大事纪年的格式。
![]()
西周晚期的鄂侯驭方鼎,是研究周王室与鄂国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
![]()
水器中西周晚期的㠱孟姜匜,对研究㠱国迁移以及与齐、鲁、莒、纪等山东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酒器中西周早期的应公尊,作为应国早期铜器,于研究应国历史、西周早期政治与方国关系意义重大。
![]()
大量的齐系兵器,如平阳戈、平陆戈、羊子戈、高密戈等等,是齐系兵器的标准器形,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平阳戈(左),高密戈(中),羊子戈(右)
量器以“陈氏三量”最为著名,即陈纯釜、子禾子釜、左关之卮,是战国早期齐国设关征收关税时所用的器具,是标准的量器。
![]()
子禾子釜(上),陈纯釜(中),左关之卮(下)
两汉铜器
陈介祺收藏的两汉铜器,种类多且精品林立。
容器如上林鼎、云阳鼎、美阳鼎、杜鼎、中尚方锺、孝文庙甗鍑、十六年鍪等等,皆刻有铭文。
![]()
美阳鼎(左),杜鼎(右)
池阳宫灯、绥和雁足灯等用具,也详细记载了器物名称、重量、制造时间,以及制作工匠和主管、督造、验收官员之名,不仅“物勒工名”,更是研究两汉考工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池阳宫灯
兵器以弩机为代表,其铭文是重要的兵器制作制度研究资料。
![]()
虎符、鱼符、龟符,皆是少见珍品。
![]()
量器中的秦权、诏版、椭量、陶量,是秦始皇平定六国一统天下后,改革和统一度量衡的最佳实物见证。
![]()
秦权(上),椭量(下)
铜镜
陈介祺收藏的铜镜种类多、时代跨度大,也是最早开始收藏镜范的大家之一。
汉镜是陈介祺的收藏重点,又以东汉为最多,西汉其次,再者为南北朝、隋唐及金元明。
![]()
从上至下:西汉早期、东汉中晚期、三国·吴、唐
又以纪年镜、纹饰或铭文独特,以及同模镜收藏为主。
![]()
铭文镜 (上),纪年镜(下)
此外,明确见于记载的三件镜范是关于临淄齐故城镜范见于著录的最早实证。
![]()
造像
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后得到发扬光大,信奉者众多,铜、石造像开始流行,也逐渐成为收藏品之一。
造像拓本收录数量虽少,却不乏重要者。如北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唐等时期造像,是历代造像艺术的缩影。
![]()
特别是唐代的善业泥拓本,成为晚清金石收藏的新品种。
![]()
泉范
泉范是古代制作铜质钱币时的范,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制度史的重要依据,也是现在艺术研究的又一宝库。
陈介祺的藏泉范较一般藏家更为丰富,除了罕见的齐地出土的战国时期“齐大刀”泉范外,以两汉时期的“半两”“五铢”泉范为主,但泉范上的铭文,也是研究汉代经济史和考工制度的重要资料。
![]()
半两泉范(上),五铢泉范(下)
新莽时期的“大黄布千”“货布”“中布”“契刀”等泉范,亦是货币改革的实物见证。
![]()
自用印与其收藏、研究互为印证
陈介祺致力于藏古的同时也笃好时人印章,从《全编》钤盖的姓名字号印、斋馆印、收藏印、闲章印,可看出其经历和思想的变化,以及收藏的逐渐丰富与研究的深入。
早年在京师时,请人所刻“古平寿陈介祺宜铭金室所藏金石文字”等印,是笼统的大范畴之印。回归故里后,伴随藏品的增多,收藏印逐渐细化。
![]()
“万印楼”“秦诏量瓦之斋”“秦铁权斋”是收藏各类器物之后所刻的斋号印。
三代金文、秦汉金文、铜镜、虎龟鱼符、陶器、瓦器、瓦量、泉范……陈介祺根据藏品不同,钤盖不同自用印以示区别。
对于如何用印,陈介祺也颇有见解。
根据用途、器物类型及拓片情况酌定印章大小、形状、朱白、内容、字体,以及钤印位置,切不可胡来,以免破坏藏品的整体审美效果。
辨伪之高、释古之精、影响深远
陈介祺凭借优越的学识和家庭条件,自弱冠即开始从事收藏,好之终身,也结交金石友人无数。
古物征集、文字考释、征订辨伪、传拓交流……在《书札》中处处可见。
西安古董商苏兆年、苏亿年是陈介祺搜求古物的得力助手,重好物是陈介祺一贯坚持的原则。
![]()
释文:官印六方,不精。私印只二三方尚好,余太碎小,勉留卅方。二共送四十八金,余十二金奉送为谢。玉印字不好,退。铜印退八方,后再寄还。
又对辨伪高度重视,“知其美与善,识得真与伪”,因此其所藏无一赝品。
![]()
释文:……《古玉图》乃伪书,与传世者文异,皆以古铜器成书仿之。
古人铸器不尽有字。余见函皇父簋为二,原属有字无字交错,色泽原痕宛然,留有文者合为一,而归其无字者。古器无文不恶,伪字则恶矣……
证经补史是清代古文字研究的重点,陈介祺反对主观臆断,主张综合考虑,非一味就字释字。
![]()
释文:……读古人之字,不可不求古人之文。读古人之文,不可不求古人之理,不可专论其字。窃向往之,而愧未能也。闻成见或有偏处,此只是考古人之字,而未深求古人作篆之法。多见而深求之,真与伪,自可信于心矣。文人才人,香涛足以当之。
古文字,一篇中之气,一字中之气,一画中之气,岂今人所能伪哉?
古人道理,大有不可以汉魏奇字与《说文》只订其偏旁例求之。
传拓圣经——《传古别录》“手稿母本”再现
藏古、鉴古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传古”。
为力求传古文字之精确,陈介祺总结历代碑帖吉金的拓墨技法,并注重探寻外地的拓墨经验,物色拓墨高手,与他们不断讨论、反复研究,并将传拓之法与经验分享金石好友。
你看,《全编》中收录的秦权拓本无论从施墨浓淡、拓制层次感、清晰度方面都更胜一筹!
![]()
陈介祺外售、赠友拓本(上)VS《全编》拓本(下)
![]()
墨色层次、清晰度对比
![]()
《簠斋藏古器物拓本》国家图书馆藏
文物拍摄
后来,他将这些心得体会整理成《传古别录》,成为“传拓界的经典教科书”!
好友潘祖荫将其收入《滂喜斋丛书》,后世仅见影印本和刊刻本,底本不知所踪。
![]()
光绪五年王懿荣《天壤阁丛书》木刻本(左)
潘祖荫《滂喜斋丛书》木刻本(中)
民国九年周季木影印簠斋手稿本(右)
今天,“手稿母本”再现国家图书馆,实为传拓界之盛事!
那么,《传古别录》具体讲了什么?
“剔字之弊”,施拓前须先清理器表,若古器物铭文有锈蚀,字口不清,剔字除为首要工作。指出三种剔字方法,无论哪种,均要保持原器铭文字口,不损原器字口神采。
![]()
“拓字之法”,顾名思义,从用纸、用墨、工具、拓法等方面解读如何传拓。
![]()
“拓字之目”,堪称操作规范手册,合理制定拓制流程。
![]()
“损器之弊”,是为传拓须知、注意事项,防止因保管不善,传拓不精而造成的磨泐损毁原器。
![]()
“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士大夫形象
陈介祺虽然远离官场,但近则保护百姓,赈灾施粥、团练抗匪,远则念及边疆、关心军事、挂心吏治,忧国忧民之心从未停止。从信札中可以窥到真实的痕迹。
![]()
边防刻不容缓
释文:……海东不能安,北边如何能安?中国各海口所以尚安者,中土之辙未涸,外洋之货甚多,故畏扰其财。北边于伊无害,故不暇过问。而我海东塞北之防日亟,滇、闽、两粤似缓而亦亟,而滇尤深可虑。以亟者易见而根柢尚未深,缓者无形而阴毒尤固结。我中国全是宴安,所包甚广。无一事能认真作……
![]()
传教者扰乱人心
释文:……其兵力能制乱民不使抢夺,而悉为其有。现在各省传教者已有洋人八千余人,滋蔓已广。若不分别圣教、洋教,而统谓均是我之子民,则养痈愈久而祸愈大矣。昨复清兄书稿,想亦见过。未见则廉生处有之……
“崇古”的书学思想与审美趣尚
作为金石学家的陈介祺,生活在书法碑学理论建构之际,深受阮元、包世臣崇古思想影响,以“古法”为核心,广取诸体,法中求变,最终形成独特的个人书法风格。
《书札》中与友人讨论金石时,会使用大篆书法,字大而有古韵;
![]()
讨论非金石的话题时,往往使用秀丽的行草,气韵流畅;
![]()
楷书用笔端庄工稳,瘦劲硬朗。
![]()
在《书札》中,你也可以看到陈介祺对于笺纸的使用十分讲究,是尚古与审美思想的体现。
含英阁制作的“匽侯旨鼎”笺纸,其上有器物的线描图以及铭文摹本“匽侯旨作父辛尊”;
![]()
松竹斋制“商守父丁爵”笺纸,有红黄绿灰四色;
九如斋制作的古玉器系列笺纸,如“古玉双螭玦”笺纸、“古玉蝉文卮”笺纸、“仿古玉雷文豆水丞”笺纸;
翰文斋制作的兰花笺纸、虾笺纸、松下读书笺纸。
![]()
有容堂制作的花笺六种;
![]()
陈介祺也用自己的藏品制作笺纸,如常见的虎符、龟符、鱼符系列笺纸。
![]()
高清图像采集,原色、原大、原貌完整呈现;
多次上机调色、现场对比实物;
全文释读整理、规范严谨;
1700页,5册,陈介祺金石图像与信札全新专业出版,
艺术学、考古学、文字学、历史学不可错过之宝典。
《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藏古器物拓本全编》
首次面世 国家图书馆藏
陈介祺传世古器物顶级拓本
1200纸、850余件、5大类、50种
解读文字、纹饰、传拓魅力
1. 本书原装40册,现分订4册,收录拓片1200余纸,器物850余件,分为商周青铜器、两汉铜器、铜镜、造像、泉范5大类,涵盖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用器、兵器、杂器50余种。
![]()
![]()
![]()
![]()
![]()
![]()
![]()
![]()
![]()
![]()
![]()
![]()
![]()
![]()
2.所收拓片上迄商代,下至清代,从商周秦汉金文、汉代篆隶、北朝隋唐楷书,呈现2500年文字发展演变;类型多样纹饰为考古学、设计学、美学研究提供巨大资料库。
![]()
![]()
![]()
![]()
![]()
![]()
![]()
![]()
3. 多次比对原物上机调色试样,原色、原大、原貌完整再现百年传拓技艺。
![]()
多次上机试样调色与实物(右)整体对比
![]()
多次上机试样钤印细节(左)与实物(右)对比
![]()
多次上机试样(左四散页)与实物(右册页)对比
4. 著名古文字专家曹锦炎教授主持整理工作,拓本器物名称、时期、铭文、钤印等信息全著录。
![]()
5. 特种纸印刷、裸背精装,高度还原拓本墨色层次、钤印色泽、拓本字口细节、纸张纹理、磨损痕迹。
![]()
![]()
裸背精装,可180°摊平
![]()
![]()
拓制墨色层次高度还原
![]()
![]()
即使再细小的笔画也层次清晰
![]()
![]()
纸张纹理细节清晰可见
《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书札》
首次整理
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金石往来书札
120通、460纸书信
《传古别录》“母本”再现
藏古、鉴古、释古、传古
解密陈介祺多面人生
1. 收录120通、460纸陈介祺致清官员、金石藏家潘祖荫,篆刻家翁大年,著名古董商苏兆年、苏亿年,官员李福泰,金石友人王孝禹,姻亲徐会沣及亲友书札。
![]()
![]()
2. 传拓真经《传古别录》“手稿母本”再现,见证陈介祺藏传古实践与理论,晚清金石学研究重要史料。
![]()
![]()
3. 楷书、篆书、行草,陈介祺书法艺术特征及审美价值高度体现。
![]()
![]()
![]()
![]()
![]()
![]()
4.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研究馆员曹菁菁完整梳理并全文释读。
![]()
![]()
5. 原色、原大特种纸印刷、裸背精装,520页展现晚清金石交游盛景。
![]()
![]()
![]()
![]()
两种陈介祺重磅金石类图书,
全网限时、限量首发!
![]()
《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藏古器物拓本全编》
(全四册)
特别版(宋锦精装) 限量200套
售价:2280元
学术普惠版 限量600套
售价:1868元(82折)
《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书札》
典藏版 限量200套
售价:680元
普通版 限量600套
售价:558元(82折)
——来源 | 上海书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