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华
清华大学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座红褐色花岗岩雕像,是俯身而坐的闻一多先生。他目光深邃,凝视远方,其身后的黑色大理石墙面上,则镌刻着他的名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 爱他的人民。”
![]()
闻一多塑像 钱绍武 1986
Statue of Wen Yiduo
Qian Shaowu,1986
作为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的闻一多先生,是广为人知的,而他的艺术才能,却少有人知。事实上,闻一多一生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一直游走于文学与美术之间,并将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实秋曾将闻一多的作品形容成“一根毛笔下生出无数缤纷的花朵”。
2023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红烛颂”为题举办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展出闻一多的速写水彩、装帧设计、书法篆刻、照片信札,以及闻立鹏的绘画作品共计260余组(件),完整呈现了闻一多、闻立鹏父子二人的艺术才华。展览图录现已正式出版!
![]()
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编
法式精装 16开 298页
定价:298元
目录
![]()
01
是诗人,是战士,也是画家
1912年夏天,13岁的闻一多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随即在图画课中表现出特殊的艺术天分,学校布告栏和图画课教室常常展出闻一多创作的炭笔画和水彩画。清华开风气之先聘请的美籍教师司达尔评价其“水彩景画,善露阳光,有灿烂晴日之景象”。
![]()
1912 年夏,闻一多考入清华学校 (今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校辛酉级 (1921 年毕业 ) 中等科一年级同学合影 ( 约 1913 年 )
四排左二为闻一多
In the summer of 1912, Wen Yiduo was admitted to Tsing Hua College. A group photo (1913) of the grade-one students from the intermediate classes of the Xinyou-Year Graduates (graduted in 1921) of Tsing hua College.
The second from left in the fourth row: Wen Yiduo
![]()
盘县女子小学栏外 纸本铅笔
All-girls Primary School of Panxian
Pencil on paper,18.0cm×13.5cm,1938
在校期间,闻一多发起清华美术社,组织绘画练习,探讨艺术理论;在《清华周刊》发表《征求艺术专门的同业者底呼声》长文,提出艺术可以“促进人类底友谊”“抬高社会底程度”,是“改造社会底根本办法”等观点;创立“研究文学、音乐以及各种具形艺术”的组织“美司斯”(取自希腊神话中缪斯女神的音译)。在《美司斯宣言》中,他们“相信艺术能够抬高、加深、养醇、变美我们生命的质料”,为此愿意“用我们自己的生命作试验品”。
![]()
炉山县市肆 纸本铅笔
Shop of Lushan County
Pencil on paper,18.0cm×13.5cm,1938
![]()
芝加哥水边人家 水彩画
Houses Along The River Bank In Chicago
Watercolor on paper,28cm×19.5cm,1923
1922年夏,闻一多在司达尔老师的鼓励下来到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西洋美术。在芝加哥美术学院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表现突出,成绩优良,在校方开具的一份成绩单中,可以看到生物速写、静物速写、雕刻字、艺术概论、透视画法、设计、构图、研究等课程,闻一多得了22个优,5个良+,同时他还被学校授予了“最优等名誉奖”。
![]()
芝加哥郊外风景 水彩画
The Outskirt Landscape of Chicago
Watercolor on paper,28cm×19.5cm,1923
此后,闻一多又先后进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继续学习。遗憾的是,闻一多在美留学时期创作的画作基本没有留存下来。据同在美国相伴读书的梁实秋回忆,闻一多很喜欢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兹以及荷兰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强烈的明暗对比、富于动感的韵律、鲜明的色彩、巴洛克式的风格与印象派的光影效果都在闻一多后来的美术作品中有所体现。
02
做艺术的宣道者
异乡的留学生活总归是艰难而苦闷的,陌生的语言、迥异的生活环境、随时面临的种族歧视问题都让闻一多饱尝思乡之苦,他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从未消歇:“我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这种情绪在他的诗集《红烛》里有集中的体现,由此奠定了闻一多在中国新诗历史上的地位。展览学术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水天中说:“他同时代的文化人谈起当时文人,都认为‘由学西洋文学而转入中国文学,一多是当时的唯一的成功者’。”
![]()
《红烛》
作者、封面设计:闻一多
1923年9月初版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
The Cover of Red Candle
Author, Cover Design: Wen Yiduo
First edition 1923
Tsinghua University Library Collection
“我希望的是做一个艺术的宣道者,不是艺术的创造者。”这22个字道出了闻一多心底的声音。1925年,闻一多提前踏上了归国的道路,在他众多的书籍装帧艺术创作中,更能看到“做一个艺术宣道者”的任重而道远。
![]()
青云得路 指日高升
《清华年刊》插画
Up The Ladder
Illustration from Tsinghuapper of 1921
![]()
《玉君》封面
现代社(北京 )
The Cover of Yu Jun
Distributed by Modern Press, Beijing 1925
![]()
《冯小青》插图《对镜》
上海新月书店
Reflection In The Mirror (Illustration of Feng Xiaoqing)
Distributed by The Crescent Moon Bookstore, Shanghai
1927
03
曾为朱自清、华罗庚、冯友兰等好友治印
闻一多与篆刻
1927年,闻一多在致饶孟侃的信中,言及自己对篆刻的热情:“绘画本是我的元配夫人。海外归来,逡巡两载,发妻背兴,诗升正室,最近又置了一个妙龄的姬人——篆刻是也。”
![]()
原钤印谱
闻丹青提供
Collections of Original Stamps
Loan from Wen Danqing
篆刻也是闻一多先生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目前留存的印章实物或印蜕超过600枚。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因物价暴涨,货币贬值,闻先生一家的生活陷入困境,“书籍衣物变卖殆尽,时常在断炊中度日”。于是在友朋鼓励下,闻一多开始悬润为人治印,通过篆刻所得贴补家用。润例由浦江清教授撰文书丹,梅贻琦、蒋梦麟、冯友兰、朱自清、潘光旦、沈从文等12位著名教授联合署名,其规格之高堪称篆刻史上之最。据传闻一多治印逾千,然而现在欲睹实物却非易事。
书中共收录闻一多先生亲手钤盖的印谱5册和印章实物12枚,包括其自用印以及为朱自清、华罗庚、孙毓棠、冯友兰、吴有训等好友所治印章,皆为首次公开展示,十分珍贵难得。从中不仅可窥闻先生篆刻艺术之神采,亦可从孙毓棠、华罗庚两方印章边款中,感受闻先生的风骨与诙谐。
![]()
![]()
![]()
![]()
印文:华罗庚印
华苏提供
边款: 甲申岁晏,为罗庚兄制印兼为之铭曰:
顽石一方,一多所凿。
奉贻教授,领薪立约。
不算寒伧,也不阔绰。
陋于牙章,雅于木戳。
若在战前,不值两角。
![]()
印文:冯友兰之玺
宗璞 提供
![]()
![]()
印文:一多之印
边款:同盟国胜利日之前夕
闻丹青 提供
04
薪尽火传,精神不朽
艺术不仅滋养塑造了闻一多先生伟大的精神品格,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对子女的教育中。特别是三子闻立鹏,受父亲影响,从小喜欢文艺,1947年进入北方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习油画,1958年升入油画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油画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是闻一多先生艺术主张和人格力量的直接继承者,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的优秀代表。
![]()
红烛颂:闻一多像 布面油画
Portrait of Wen Yiduo
Oil on canvas,116cm×116cm,2016
《红烛》来自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的序诗,它以燃烧的红烛比喻吟唱的诗人。燃烧的蜡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熟悉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象征符号。红烛燃烧成灰,同时放出光明,闻一多讴歌的是“掺杂着伤心之泪的创造光明的燃烧”(谢冕论闻一多)。这与传统诗文中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的蜡烛形象既相通,又有变化。而闻立鹏在《红烛》序诗的基础上又发展一步,他强调的是红烛创造光明的燃烧,而省去了“伤心之泪”。
《红烛颂》,黑与红作为基调,红烛与烈火交集,构筑了悲壮的一幅画面。而画面主角,正是闻一多,也是作者的父亲。人物的形象、浓烈的情感,再度交织。
![]()
致雪山 布面油画
To The Snow Mountain
Oil on canvas,130cm×324cm,2008
![]()
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编
法式精装 16开 298页
定价:298元
![]()
![]()
![]()
![]()
![]()
![]()
![]()
![]()
首发福利!
限量刷边藏书票定制版
以“红烛”为灵感
书口三面红金刷边
![]()
![]()
每本书的扉页均粘贴一张复刻自1921年闻一多为《清华年刊》设计的藏书票,水纹纸四色印刷,完美还原闻一多的艺术风采。
![]()
![]()
君子: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清华年刊》藏书票
The Perfect Gentleman: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
The bookplate from Tsinghuapper of 1921
![]()
![]()
![]()
![]()
![]()
![]()
![]()
![]()
![]()
——来源 | 上海书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