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集电视文化系列片《金陵吟》品评会在宁召开

时间:2023-04-17 11:50:32 编辑:茂公
分享至

报道/央广网


     央广网南京4月16日消息    金陵吟天下,千秋咏流传。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气象宏伟,人杰地灵,是一座蕴藏丰厚的诗意之城、文学之都。


21集电视文化系列片《金陵吟》品评会在宁召开(图1)

《金陵吟》品评会在南京市文联会议厅召开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古都,许多有记载的景致和遗迹,今天在现实中已难寻踪迹。但这些出自南京、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的经典诗句却留存了下来,代代相传。如何精彩地呈现这些经典诗词,一直是南京文艺界久有存心想做的。


        4月15日,21集电视文化系列片《金陵吟》品评会在宁召开。本片是南京市重点文艺扶持作品,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联联合摄制,苏南文化艺术中心、橙果影视承制。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炜参加品评会,来自省市的著名文化学者、专家冯亦同、周安华、薛冰、贺云翱、戴珩、任晓润、张建宁、刘永昶发表了精彩评论。会议由市文联副巡视员王维平主持,《金陵吟》主创人员参加了会议。


《金陵吟》品评会嘉宾精彩发言1.jpg

《金陵吟》品评会嘉宾发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南京素有“诗国”“诗城”“诗都”之美誉。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吟诵南京的有名诗词有上千首,其中广为流传的也有上百首,这在全国城市中是极为少见的。这是南京这座城市的财富和骄傲。为传承金陵文脉,传播历代咏南京的经典诗词,市文联出过书、开过朗诵会、研讨会,这次呈现出的是电视文化系列片《金陵吟》。它在艺术上追求“守正创新”,选取《入朝曲》、《登金陵凤凰台》、《乌衣巷》等21首南京历代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特邀当代中华诗词界名家、年逾九旬的俞律先生高风垂范,倾情吟诵。应该说是南京在古诗词与影视结合、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吟诵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先秦起始,盛于唐宋,千百年来口耳相传。如今,我国能够以吟诵的方式来表现诗词的人已经寥寥无几,而我国著名作家、诗人、画家俞律老先生却是诗词吟诵界的翘楚。俞律先生声情并茂的演绎,是吟诵者自身修养、艺术表现与创造力的彰显,更有助于听众深入了解经典诗词的丰富内涵,品味和欣赏诗词作品的形式美、音韵美。本片旨在进一步传承、弘扬金陵文脉,挖掘、保存和弘扬中华诗词吟诵的优秀传统,让这朵植根于东方文化热土的“语言艺术之花”,在今日荧屏上绽放得更加缤纷多彩。


        各位专家分别发表了精彩的品评。江苏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安华对以吟诵的方式传承吟咏南京的经典诗词十分肯定,他说:“吟诵是中华文化的独特呈现,是‘国粹’,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是汉语诗文的活态表达,堪称‘中华文化一绝’。”他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歌。吟诵正是为了更充分表达诗词文赋文字不能‘尽’之‘意’。故吟诵是我国诗乐传统的核心,唯有吟诵的形式最能接近古代诗词文赋的原貌,传达其深厚而精约的涵义。”他评价,《金陵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美学品质,堪称电视文化精品。它以21集的宏大气势,精选历朝历代歌咏南京的诗词佳作,由年逾九旬的文化名家俞律先生声情并茂吟唱,可谓中华吟诵“一绝”。“绝在美文意蕴悠长,绝在景情感天动地,绝在大家风范迷人!”他说,这项工作是对民族吟诵技艺的出色传承,对华夏优秀吟唱传统的弘扬,也是对历代诗文吟诵的升华,“功在当代,利在家国!”


《金陵吟》品评会嘉宾精彩发言2.jpg

《金陵吟》品评会嘉宾发言


        江苏省文化馆馆长、著名文化学者戴珩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他从过去对常州的吟诵抢救性记录谈起,他说:“我听过很多吟诵,我认为俞老是最好的,没有哪个吟诵比俞老吟诵得更到位、更感人、更能体现吟诵的魅力,这个恰恰就是因为俞老先生本人是诗词名家,有深厚学养。一位91岁的老人,能够把吟诵的感觉把控得这么好,把自己的一生的人生体验、诗词学养、精神修为等方方面面融入其中,可以说没有哪一处不到位,几乎完美。”他还建议,要挖掘俞律先生吟诵的价值,可以申报省非遗项目,“这对传统文化传承是有价值的,对激发人们对古诗文吟诵的热情是有价值的,对传播南京形象也是有价值的。”他还对《金陵吟》给予了充分肯定,评价它“体现了金陵文化底蕴、文化魅力、文化品质,文化高度。”  


        冯亦同先生是著名作家、诗人、《金陵吟》诗词评介撰稿,他跟俞律老先生是多年好友,是曾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十几年的同事,还是扬州同乡。他饶有兴致的讲述俞老的童年趣事、家学渊源、人品才华,说俞老“肚子里面有100部折子戏”。他从《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讲起,谈到经典诗词的传承问题。他说,“我觉得《金陵吟》独特性在‘吟’,它的宝贵性、它的抢救性也是这样”。他呼吁,“俞老的吟诵艺术是真正的‘活化石’,他已经91岁了,我们对他吟诵艺术的传承不能再等待了!”他激动地表示,“我实在太爱这个片子,实在太喜欢这个老大哥!非常希望片子早日播出,关键是它“独一无二”、‘非同凡响’,这个‘响声’要通过荧屏才能进入千家万户。”


        南京文化学者、著名作家薛冰也谈了自己的观后感受,“文联这个事情做的非常好,不管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来说,还是通过吟诵这个艺术形式呈现来说,都是非常用心的。”他说,“吟诵”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有特别的意义。我们现在经常讲“全民阅读”,我们讲“读书”,看书和读书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看书一目十行,读书却是一字一句读出来。“好比《乌衣巷》这首诗,我们看书一眨眼就过去了,但是坐在这里听俞老吟诵,一种苍凉的感觉就油然而生,感受完全不一样,因此我提倡读书真的要读,读有朗读,也有吟诵。”他建议,要把今天《金陵吟》这种方式,作为传承俞老吟诵艺术的一个开头,继续深入做下去。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文化学者贺云翱对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拍出此片表示祝贺,他肯定说,“本片表现形式是创新的,表达吟诵方式也是应该讲是一种传承,非常有意义。”他还建议从老百姓便于理解、接受的角度,对“吟诵”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他谈到本片选的诗词“都包含诗人的深入的情感挖掘,包含特定的历史背景、历史景物、历史情感和历史价值。”  


        南京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影视评论家任晓润从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从艺术审美角度看,《金陵吟》是高雅的、是古典的、是朴素的,“我们的底气,一个是李白等名家留下的吟诵金陵的诗词名篇,第二个是俞老吟诵这样一个文化的瑰宝”,这些都体现了南京独特的文化品味、文化追求、文化高度。她还从通过各种手段融合传播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当今时代,新媒体没有国界和地域,应该集合南京传媒力量,将《金陵吟》做成文化现象,可以精选最精彩的部分做成宣传片,可以策划一个俞老与大中小学生一起吟诵的线下活动,可以通过新媒体将《金陵吟》的诗词吟诵作一次新的推广传播, 把俞律这位“瑰宝”大师变成“明星”。


        南京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著名影视编导张建宁认为《金陵吟》作为短纪录片来说,“确实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因为这种表现形式过去没有,是唯一性。俞老的吟诵浑厚、高亢、穿透力特别强,把诗歌意境充分表现了出来,跌宕人心。”他从这部片子艺术性的角度分析,谈到片子画面是非常用心的,用了航拍等,构图优美,特别有文气,表达的效果很好。他表示相信,《金陵吟》播出后将会在观众当中形成一种欣赏高潮。他还建议可以重新构思一个版本,结合南京城市反映吟诵的历史、地位,俞老吟诵的渊源、水准、传承等,完整做一个纪录片,“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永昶表示,“这个片子吟唱一体、诗文并茂、情景交融、古今汇集。听着俞老的吟诵,非常感动,有一种沉浸其间被感染的味道。”他说,这个片子作为一个文化工程,具有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抢救意义,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会还可以多录一些。二是传播意义,既是古诗文的传播,也是金陵城的传播。三是教育意义。“我自己小孩还在念小学,前两天我就是带着孩子一起看的。小孩跟我一起从头看到尾,他有时候不是特别理解,但还是有触动。”他建议可以在中小学进行一些吟诵教育的传承,通过网络让更多中小学老师和家长将其作为教辅材料下载学习。


21集电视文化系列片《金陵吟》品评会在宁召开(图4)

《金陵吟》品评会陈炜发言


        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炜在听取了专家的发言后,对大家的精彩论述表达了感谢。他谈了自己的三点感受:第一是“重温经典”。这部片子精选了从南朝开始的21首经典诗词,是“诗意之城”的经典再现。第二是“再读南京”。南京是中国文明复兴之地,“五胡乱华”后的数百年,凡是北方被少数民族侵扰和占据时,一直是南京在接受、捍卫和滋养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华夏文明。救亡图存、薪火相传,恰是南京对于一部文明史的独特贡献。建康(南京)在梁朝时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城市。所以南京作为“文化之都”有其必然原因,诗歌在南京有特别有意义。第三是“走近大师”。俞老是文化大师,这个片子最大的积极意义,就是把俞老这种吟诵、吟唱的形式记录下来,真的是希望有传人可以传承下去。“且不说这个文化系列片在其他方面的可贵探索,你们用镜头捕捉一位91岁的文化人最具文化光彩的精神状态,就是这些宝贵的影像资料,于文化、于南京都是有‘大功德’的事情”,陈炜说。



——来源 | 2019-04-16 18:19:00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