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吉祥 | 六千年玉龙演进大观只瞬间 比德于玉

时间:2024-02-09 13:36:22 编辑:茂公
分享至

文/丁哲


农历甲辰年至,辰属龙,按照十二生肖的说法甲辰年也称龙年。值辞旧迎新之际,这里发表“玉见生肖”贺岁——龙年说玉龙。

炎黄子孙有“龙的传人”之美誉,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神话幻想动物,龙能显可隐,善于变化,兴云布雨,升天潜渊,神通广大。

龙是祥瑞的符号,所谓“龙凤呈祥”,按《易经·乾卦》所云:“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中国人唯龙是尊,龙通常与帝王、尊贵、权势绑定。龙亦为刚健、生机的象征,乃见“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飞龙乘云”等寓。龙还是贤达、杰出的代名词,故有“望子成功”“人中之龙”之说。

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其滥觞可溯至近万年以前,阜新查海遗址石块堆砌之龙,即为迄今所知最早的龙形象遗存。此后,先民对龙的崇拜观念和神话信仰还催生出大量以龙为题材的玉器,构成了龙文化的重要体系。


一、史前时代


玉龙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屡有发现,其分布地域不同,形态也有差异。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正是玉龙真正的源头所在。红山玉龙可分两类,为玉勾龙和玉猪龙。

玉勾龙,即“C”形玉龙,以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出土器最具盛名,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其首尾相对,蜷体作“C”形,横剖面椭圆,中腰对钻一孔,鼻孔翕张,口部轻抿,眼长如梭,额头和颚底均刻划网格纹,颈披扁平长鬣,末端尖勾,表面打洼,边如钝刃,龙脑后披扬之鬣,实作抽象之凤首,尖勾即为凤喙,这与勾云形玉佩内部镂空勾卷之意涵相通,故此类玉龙均表征龙凤合体的神圣造型。


微信图片_20240209133903.jpg

三星塔拉玉龙与牛河梁N2Z1M4:2


玉猪龙,又称作玦形玉龙,如建平牛河梁N2Z1M4:2,蜷曲如玦,头颅硕大,肥耳竖立,双眼外眶相连,巨目圆瞪,宽鼻阔口,褶皱层叠,尾端平截,颈部横穿一孔。

江淮地区的凌家滩文化,年代与红山文化晚期大致相当。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玉器,其中一件玉龙(98M16:2)引人瞩目:呈扁环状,首尾相连,两角后伏,眼珠圆瞪,吻部突出,獠牙外呲,背脊齿棱密布,近尾端钻一孔。

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期也出现了不少龙形玉器,均作蜷体状,器形袖珍,造型比较简约。如普安桥M8:28玉龙,首尾相对,双耳尖翘,眼睑圆鼓,长吻凸鼻。另见余杭后头山M18:1玉龙,头尾相连,重环大眼,竖耳翘鼻。


微信图片_20240209133922.jpg

普安桥M8:28与后头山M18:1


江汉地区的石家河玉器,年代比较晚,亦有玉龙出现。如天门肖家屋脊W6:36玉龙,蜷曲呈玦状,嘴部微张,上吻长、下颌短,额凸脊棱,长角后抿,尾部呈钝尖形。


微信图片_20240209133929.jpg

凌家滩98M16:2与肖家屋脊W6:36


史前华夏大地诸文明所见之玉龙,均单体呈器,蜷曲作环或玦状,首部皆以猛兽之头面抽象表现,表现出鲜明的共同特征,可谓史前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证。

史前时代的大型玉龙可以竖置于神坛之上,或者固定于权杖顶端,受到崇奉膜拜,小型者则能佩戴于身,作为助力巫觋通神的法器。早期神话信仰观念中,龙是交通天地的媒介,传达神界信息的使者,祖灵临凡的骑乘,《山海经》中就有不少神巫借龙上天入地的记录。如《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黄帝乘龙升天的传说广为人知,见《史记·封禅书》:“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所以先民用玉琢龙形,物化其超自然力量,以在宗教仪式中发挥神圣的象征作用,这也是先秦龙形玉器所共有的符号意义和主要的文化功能。


二、商周时期


商代的玉文化,集史前巫玉之大成,晚商玉龙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此期玉龙数量激增,在延续史前抽象神秘风格的同时,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狞厉肃穆之美,从而彰显了一种神圣的威慑力。晚商玉龙之造型较史前更加丰富,大致可以区分为:蜷体形、匍匐形、弓身形三类。其中蜷体的造型很大程度受到史前玉龙的影响,可视为对传统形式的承袭与发展,其形与甲骨金文之“龙”字非常接近。

蜷体玉龙如殷墟小屯M5:422,近圆雕,“臣”字眼,蘑菇形角后倾,张嘴露齿,腹下有“兀”状足,细尾勾卷,器表满铺双线菱形纹、三角形纹。又如殷墟花园庄M54:450,扁片状,首尾相连,两耳竖起,双目圆鼓,长吻抿口,体表双线云气纹随形布列,脊背雕出七组扉牙,此器尚有红山玉猪龙之遗风。


微信图片_20240209133937.jpg

殷墟小屯M5:422与殷墟花园庄M54:450


匍匐龙如殷墟小屯M5:360,“臣”字目,长角耸立,小耳后抿,启口呲牙,肢向前曲,长尾下卷,颈部饰鳞纹,身尾布列云气纹两组,均为双钩阴线雕琢。

弓身龙如滕州前掌大M219:3,弧形扁平体,改制自齐家文化玉璜,两端钻孔尚存,龙俯首拱背,“臣”目方口,角向后倾,肢足前曲,尖尾上卷,尾后出斜刃扁榫。


微信图片_20240209133943.jpg

殷墟小屯M5:360与前掌大M219:3


周人尊礼倡德,西周玉器在功能上已有不少转换为礼仪性的佩饰,此期玉龙的风格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商代以来具有宗教神秘色彩的龙,演变为一种符合礼制的造型,龙的威慑形象有所减弱,显得婉转祥和。西周玉龙既有传统的蜷体形,又出现了“S”状的玉龙,其形制都比较规范,呈现出浓厚的程式化和图案化的特征。

三门峡虢国M2009:92为西周中期玉龙的代表,扁平体,蜷身衔尾,“臣”字眼,眼梢拉长,削耳后抿,腹下歧出一勾卷为足,细节及体表纹样皆为“一面坡”线条勾勒,此器造型规矩,轮廓简约凝练,具有一种剪影般的艺术效果。

曲沃羊舌M1:3玉龙,属西周末期之物,首尾相对,蜷体如玦,“臣”目粗眉,上吻长肥外翻,无下颚,张口吐舌,舌卷成内圈,脑后有勾角,根部起突棱,器表满布细密的人龙纹,均采用匀细双线勾勒,纹样复杂多变,风格华丽。


微信图片_20240209133950.jpg

虢国M2009:92与羊舌M1:3


“S”状玉龙为西周中晚期新增的类型,如三门峡虢国M1657:11,作双龙形,二龙作镜像对称,于中部合体,椭圆形眼,眉骨尖凸,翘鼻吐舌,扉角后倾,躯体琢双钩阴线,中部点缀一椭圆形龙目,暗示还有一龙。


微信图片_20240209133956.jpg

虢国M1657:11


三、春秋战国


春秋玉龙,常为蜷体状,其造型轮廓简约,风格质朴,器表纹样多以各类龙首纹为饰,却得到突出表现,细密繁缛,颇具特色。如桐柏月河M142、248,两件玉龙为一玉对剖而成,尺寸、造型相同。器体扁平,作蜷体团龙,首尾相对、彼此分离,圆眼,张口,上吻长肥,短角,伸前爪,卷后腿,正面满布双线龙首图案,龙圆眼、翘鼻、启口,背面光素。


微信图片_20240209134002.jpg

月河M142、248


战国时期,铁质工具的广泛应用,带动了治玉技术的发展。战国玉龙得以打破几何形外框的束缚,形成了灵动多姿、张扬不羁的艺术风格,正是透雕的功劳,其通常以富有弹性的“S”状为基本造型元素,呈曲身弯卷之态。玉龙作为战国玉器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品类之一,流行贯穿战国早期至晚期,造型大致由身形短肥、不甚弯曲、形构简单,演变为体态狭长、弯曲剧烈,逐渐形成了较为复杂的镂雕器,尔后又趋于简化。

战国早期玉龙,如随州擂鼓墩M1出土的一对,E.C.11:151、234,两器造型、尺寸相同,龙身短肥,回首、鼓腹、翘尾,形构简单,头部臃肿,圆眼闭口,钝角后伏,身躯歧出扉牙三齿,为龙足,通体铺列浮雕云谷相杂纹,脊背居中钻有一孔。


微信图片_20240209134009.jpg

擂鼓墩M1出土玉龙


战国玉龙尤以中晚期之作造型复杂、工艺精湛,如长丰杨公M8:28玉龙,器体扁平,透雕蜿蜒逶迤之龙,略呈“W”状,回首平瞻,椭圆小眼,翘鼻启口,平唇回勾,扉角后倾,曲颈挺胸,拱背卷尾,龙颈下组装一蜷体凤,尾前栖落一小凤,尾端还融入一凤,龙身另歧出尖勾四卷,亦象征凤首,龙凤周身轮廓隐凸边框,通体浅浮雕谷纹,龙脊正中钻一小孔,供系佩之用。


微信图片_20240209134016.jpg

杨公M8:28


四、秦汉时期


随着秦、汉王朝建立,大一统国家格局得以形成和发展,此期整体上强盛、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玉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玉龙发展进入了又一个新的阶段,秦汉玉龙诸多内涵中祥瑞符号和尊贵象征这两大意义得以突显。

秦代、西汉早期玉器上龙的形象,一改战国典型期那种自由奔放、姿态万千的特点,而趋于中规中矩,显得雄浑大气。此期玉龙之造型转折强劲,勾卷犀利,从而彰显了强烈的张力和动感。虽多为扁片状,然其肢体边缘分减,使中部隐凸,可在平面中取得立体感。

如徐州狮子山W1:8玉龙,回首仰望,龙头饱满,眉骨尖凸,水滴形眼,两眦延长,眼珠鼓凸,上雕瞳孔,鼻端尖翘,下颌内勾,獠牙衔鳍,绹索作髭,削耳后抿,脑后长角翻卷,曲颈拱背,躯干宽实,大腿关节以粗线勾勒,肢爪如走兽,爪蹬卷鳍,尾分两歧,颈、身边缘凸起斜廓,其内两侧分减,中部隐凸,彰显肌肉质感,躯干两面均铺列勾连乳钉纹,边缘透雕卷云。


微信图片_20240209134022.jpg

狮子山W1:8


西汉晚期、东汉玉器上龙的形象,多以镂空、浅浮雕的形式出现于玉璧、玉珩、韘形玉佩、玉容器之上,呈现出飘逸柔美的云气化特征,龙身弯卷扭曲,边角圆钝、藏锋不露,平面图案感突出,造型趋于简化抽象,与秦代、西汉早期差异显著。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双龙形玉珩,二龙左右对称,彼此相向,于中部合体,龙身清秀柔美,体表排列稀疏的圆圈纹和线纹,镂空琐碎,具有一种剪影般的艺术效果。


微信图片_20240209134029.jpg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双龙形玉珩


五、魏晋隋唐


魏晋南北朝玉器上龙的形象不甚多见,目前年代明确者,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西晋时期的龙纹玉带饰,即鲜卑头:扁平长方形,主体为一条作蜷曲匍匐状的龙,以透雕、浮雕配合线刻技法雕琢而成,龙身雄浑矫健,四爪肥硕,体表密布扇面形鳞片,雕琢具体,风格写实,已基本脱离两汉玉龙抽象神秘的特点。背面两侧各有一行铭文,共计四十六字,记载了制作年代、制作机构、器物名称、制作工时、监造官员姓名等。此物可视为两汉至唐代风格过渡期的标准器。


微信图片_20240209134036.jpg

上海博物馆藏龙纹玉带饰


玉器上龙的形象,历经约四千年的发展演变,至唐代已基本定型,开始俱备鹿角、蟒身、兽肢、禽爪等特征,风格日趋装饰化和世俗化,总体表现出威武雄壮、雍容华贵、蓬勃向上的风格。

如上海博物馆藏龙纹玉璧,龙俯仰翻腾,嬉戏火焰珠,丹凤眼,启口大张,嘴角超过眼梢,上唇外翻,齿密若梳板,树叶形耳,双角后倾,躯体若蟒般粗壮,背鳍作锯齿形,体表遍布细密的斜格纹鳞,腹部为蛇皮状,四肢矫健,呈奔跑状,龙爪肥硕,为三趾,爪尖锋利,尾端光秃。


微信图片_20240209134043.png

上海博物馆藏龙纹玉璧


六、宋元时期


自宋代以降,龙的宗教、礼制色彩逐渐淡化,龙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加自由和普遍,成为了一种世俗化的吉祥符号。宋代玉器上的龙,大多以图案化的线刻、浮雕、透雕纹饰出现在片状饰品如玉带饰、玉佩等物之上,或作为辅助装饰纹样出现在容器的耳部、柄部或表面。宋代玉雕龙纹大多矫健清秀,姿态优美,气韵生动。如国家博物馆藏透雕云龙纹玉件,龙身修长类蛇,潇洒自如,穿行于卷云之间,丹凤眼,粗眉压目,张口幅度不及唐代大,嘴角基本与眼梢持平,上吻硬折高翘,口吐尖舌,额后出现两根细长勾角,腮后长髯飘逸,体表光素无鳞,龙爪为三趾,尾端光秃。


微信图片_20240209134050.jpg

国家博物馆藏云龙纹玉件


元代玉器上的龙,更讲究气韵和粗放性,而少做细部的修饰,颇具粗犷豪迈之气魄。元代龙纹,造型凶猛,粗犷有力,威武之极,或蜿蜒翻腾,或上下攀附,作腾云戏水、穿花过草状,或蹲坐状。工艺上,除传统的线刻、透雕、浮雕之外,还出现了由透雕演进而成的多层镂雕、立体镂雕作品。

如湖北省博物馆藏云龙纹玉帽顶,立体镂雕,器体饱满,层次丰富,游龙穿行于祥云之间,龙侧首,丹凤眼,目光凶猛,粗眉上压,口微张,上唇肥长翻卷,削耳后展,鬣毛作两股漂浮于脑后,小胫刻划筋骨,三趾龙爪,作抱球状,龙身修长,细颈,鼓腹、秃尾,遍体三角形鳞。龙头细节,颈部、四肢与躯干结合处均被重刀痕隔开,刻纹粗深,这是元代琢玉的重要风格,使得龙形更具立体感,彰显了动态之美。


微信图片_20240209134057.png

湖北省博物馆藏云龙纹玉帽顶


七、明清时期


明代玉器上的龙,主要以图案化的纹饰出现于玉带饰、玉嵌件之上,明早期承袭元代遗风,明代本朝风格真正形成于明中晚期。明中晚期龙纹呈现出显著的图案化特点,大多采用“花下压花”技法,即分层镂雕工艺制作,龙纹于上层居中,下层图案多为繁密的锦地纹、蔓草纹或卷云纹,上层主题与底纹呈两重分布,层次分明。

如西安南廓门出土龙纹玉带饰,龙头大如斗,两目皆露,为管钻套磨而成,鬣毛前冲,可谓“怒发冲冠”,云头纹作鼻,细角小耳,躯体狭长,毫无应有的肌理、胸腹、颈尾的结构性变化,小腿很细,横刻筋骨,龙爪四趾,若风车状,龙鳞以细密的斜格纹表现,底层以卷云纹为衬。


微信图片_20240209134103.jpg

西安出土龙纹玉带饰


清代肖生玉器数量之多,材料之美,雕琢之精,造型之多元,寄寓之丰富,居历代之冠。此期尤以圆雕作品最具特色,比之前更加写实,不但注意了造型整体的起伏、结构和动态,对骨骼、肌肉加以突出表现,符合解剖学原理,栩栩如生,还十分强调细部的具体刻画,浮雕阳线运用广泛,雕琢精美,碾磨光润,体现出一种强烈的造型美和质感美。清代早期玉器上的龙较少,自中期以后比比皆是,有龙形,也有龙纹。多以浮雕、镂雕、线刻等工艺出现在带饰、佩饰、玉制器皿之上。有单条,亦有多条,甚有九龙为饰,还有龙、螭,龙、凤同组一图者。清代玉器上龙的形象大致有三类:

其一,仿古龙纹,从造型上看应是对战国玉龙的模仿创新,常单独成器,或作为片雕玉佩两侧的辅助装饰。龙首侧视,上唇外翻,下唇短勾,梭形目,无须无发,不雕牙齿,身躯细长,歧出短勾表示龙足。如大英博物馆藏蜷体玉龙。


微信图片_20240209134112.jpg

大英博物馆藏玉龙


其二,“苍龙”纹,雕琢繁琐,造型拙重苍老,风格肃穆威严,常见器皿之柄部或表面,多为高规格用玉。龙首硕大,额部饱满,眼珠浮凸,蒜头鼻,两侧有长须,头部发毛丛生,须发不分,蓬乱繁杂,龙口大张,上下颚各有一对獠牙外露,眉毛和腮部用锯齿形纹表现,双角距离较宽,呈松树枝干般苍劲,清代常见龙爪皆作四趾鹰爪,尾部以及腿部关节之处多以火焰纹装饰,龙身细弱,龙鳞多用扇形纹、斜格纹表现。如湖北省博物馆藏玉瓶,两侧以龙、凤为饰,龙、凤形态即属典型清代中期风格。


微信图片_20240209134119.jpg

湖北省博物馆藏龙凤玉瓶


其三,十二支神中的玉龙支神。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圆雕,龙首人身,比例协调,头微仰,圆睁两眼,目光如炬,着交襟广袖长袍,衣褶随形体起伏,曲膝半趺,右手抚膝,左手持宝珠,姿态传神。


微信图片_20240209134125.jpg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玉十二支神


综上所述,玉龙之作,历六千年发展演进,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呈现出由简约抽象到繁丽具体,从宗教巫术中的龙,至礼仪制度中的龙,又向民俗文化中的龙这一发展历程。以龙为题材的玉器,造型多元,内涵丰富,寓意吉祥,应用广泛,承载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兼容多元的文化观,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中国文化赋予了龙吉祥、尊贵、贤达、刚健、生机等意义,已然深深植根于全球华人的精神世界之中。恭祝各界朋友新春快乐,龙年吉祥!




——来源 | 古玉鉴定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