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今辉」艺术特展 | 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 :美术史专题解读 (一)

时间:2023-03-28 20:36:18 编辑:根泽
分享至

文/国美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252.jpg

3月18日,“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的书画创作800年后首聚杭州。本文作为“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美术史解读的第一篇,从跨越南北时空的大画师李唐讲起,带您一起细读宋代绘画。


宋韵今辉艺术特展  

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  

美术史解读专题 (一)



米元章以后,宋室南迁。徽宗之子高宗,营新都于临安。文艺之潮流渐集中于是,而山水之画亦为之一变。赵伯驹(字千里,优于山水、花果、翎毛)、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之流,应运而起,山水画之院体开一新机轴。北宋之时,设翰林图画院,徽宗极端奖励,固已焕发。及南宋复兴画院之风,犹继踵前美,其余势及元之中世。所谓宋派画者,盖集画之大成,即院体画中亦多别调,如唐李思训父子金碧青绿之山水,其法久歇,至北宋末南宋之初,赵伯驹首嗣其法,纤细工整,于南宋之画苑独树一帜。其弟伯骕(字希远),以文艺侍高宗左右,长山水花木,尤工着色。李唐亦远师思训,张敦礼、刘松年(钱唐人,工人物山水,神气精妙)嗣之,笔法细润,彩绘丽巧,与赵伯驹同工。赵、李、刘三家,其风相通,善用青绿。然李唐细润中犹存突兀之致,盖初学思训,其后自出新机,成一家之体。李唐,字晞古,河阳三城人,建炎之际为画院待诏。高宗深爱重之,赐以金带。当时画院名手,盖以李唐为之冠云。


此外有马远、夏圭苍劲一派,专用水墨。同时有楼观(工花鸟人物山水,得夏圭笔法)、苏显祖(笔法类马远而稍弱),皆钱塘人。其法传于明之戴文进,遂有浙派之目。笔势峭拔,锋芒外露,其弊也不免有险怪槎丫之习,少蕴藉含蓄之致。李唐一派则有萧照(随李唐南渡,唐尽以所能授之)、高嗣昌(师李唐,作寒林古木)、阎仲及其子次平、次于等。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


宋代南渡以后,山水画风大变,盖北宋山水,除少数兼习李将军青绿山水者外,全崇尚水墨。约言之,即为多趋向于王维破墨之一派。至北宋末,南宋之初,始有赵伯驹、伯骕兄弟,以及李唐、刘松年等,蔚起于画院,笔法细润,色彩富丽,大兴精丽巧整之作风,树南宋画苑之新帜,世称院体。即李思训青绿之一派也。师赵氏一派者,则有单邦显、张敦礼、史显祖等。传李氏一派者,则有徐改之父子、萧照、高嗣昌、陆青等。阎次平、次于兄弟,仿佛李唐,亦属此派,均为北宗山水之正系。至光、宁时,有马远、夏珪出,师李唐而参以南宗水墨之法,行笔粗率,不主细润;虽同为院体,属于北宗统系之下;然焦墨枯笔,苍老淋漓,别开简率苍劲之风,世称水墨苍劲派。盖已受南宗董、巨、范、米诸家之陶熔,而开南北混合之新格,为吾国山水画上之又一变也。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


南宋初重建画院时,收纳宣和画院旧史颇多。他们都各擅胜场,达到很高水平,但真正突过前人开一代新风的是李唐。他结合江南风景特点,在构景上打破北宋的全景式布局,置主景于一侧,画面留出大片空白,表现开阔的江天或迷蒙的烟云,近于上面所说的“阔远”和“迷远”。以后马远、夏珪继承和发展了李唐的这一特点,更把视距移近,缩小取景范围,形成独特面貌。和北宋山水画相比,他们的画风仍是写实的,但他们所表现景物的重点是虚而不是实,是暝漠旷远的空间感和其中所包蕴的意境,而不再是山势逼人、举手可扪的实体感,是灵奇而不是雄杰。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所归纳出的“阔远”、“迷远”、“幽远”的表现手法,在南宋以李唐、马远、夏珪为主流的院体山水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和发展。善于虚实结合,以较少的景物控制大面积空间,表现特定的意境,并给人以较大的想像余地,是南宋院体山水画的主要特点和成就。王世贞《艺苑卮言》评山水画的发展说:“山水,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把李唐开创而由刘松年、马远、夏珪继承发展的新画风的出现视为山水画发展的重大转折之一,是很中肯的。

——傅熹年《南宋时期的绘画艺术》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州)人。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时入画院,南渡后任画院待诏。李唐擅画山水、人物、牛,而其成就尤在于山水。李唐是南宋院体山水画开宗立派的关键性人物,创“大斧劈”皴法,山石厚重、坚实,下启刘松年、马远、夏圭画派。


这次展出的李唐代表作《濠梁秋水图》描绘的是安徽凤阳县濠水、濮水风光,故事取材自《庄子·秋水篇》,表现的是庄子和惠子论辩时的情景。人物造型准确,衣纹简练,神态刻画细致。全画运笔苍劲工整,墨色浑厚,气韵生动。此图经明代安国、项子京,清代宋荤、李凤池、陈定等人鉴藏,曾入藏清乾隆内府。



(请顺时针旋转手机看图)

微信图片_20230328203948.jpg

《濠梁秋水图》卷 南宋 李唐 绢本 设色 纵24厘米 横114.5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天头引首之间隔水处,有白文方印“李凤池印”,朱文方印“养性精舍”。引首有朱文长方印“天籁阁”、朱文方印“神游心赏”、白文长方印“墨林子”、白文方印“子孙世昌”,白文方印“李氏箕纯”。前隔水骑缝处有朱文葫芦印“子京”、白文方印“子孙永保”、白文方印“宫保世家”、白文方印“墨林囗囗”。前隔水有朱文葫芦印“退密”、朱文圆印“檇李”、白文方印“项叔子”,白文方印“李氏箕纯”、白文方印“李笃祜印”。画首朱文长方印“桂坡安国鉴赏”。画尾朱文印“范允临印”、白文印“长白”、朱文方印“宋犖审定”、朱文方印“墨林秘玩”、朱文方印“汉文世家”、朱文方印“箕纯鉴定”、朱文方印“陈定画印”,白文长方印“大明锡山安国珍藏”。后隔水骑缝处有朱文葫芦印“退密”、朱文长方印“项墨林父秘笈之印”,白文方印“净因菴”。后隔水有朱文椭圆印“寄傲”、白文方印“项墨林鉴赏章”、朱文长方印“檇李项氏世家宝玩”,白文方印“光霁堂真赏图书”、朱文方印“箕纯”“李笃祜印”。后隔水与卷尾骑缝处有白文长方印“墨林子”、朱文方印“虚朗斋”、朱文方印“子京父印”。


接尾范允临跋全文:“南宋画家高手推李晞古第一。今观此《濠濮图》,林木蓊郁,山川浩淼。展阅一过,恍令人神游其间,至于着意之潇洒,运笔之雄健,全无画工俗习,真所谓士大夫气也。高宗比诸唐李思训,信不诬哉。范允临。”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009.jpg

《采薇图》卷 南宋 李唐 绢本 设色 纵27.2厘米 横90.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118.jpg

《万壑松风图》轴 南宋 李唐 绢本 设色  纵187.5厘米 横139.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初以卖画为生,后在宋徽宗赵佶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招选画院博士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应试的众人皆在“酒家”上下工夫。而李唐只于桥头竹林深处将一片酒幡露出一角,因深得“锁”字意趣而拔得头筹,成为了北宋徽宗画院画家,南渡后又被荐入宫中任画院待诏,赐金带时已年近八十。李唐将北宋山水程式简化,创南宋山水画之新风,是北方山水传统向南方山水传统转变的关键性人物。也就是说,其在南渡前后的画风有着较大的差距,前者以《万壑松风图》为代表,后者以《采薇图》为代表,而《濠梁秋水图》则被认为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作品。



《万壑松风图》《濠梁秋水图》《采薇图》局部对比


山石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128.jpg

《万壑松风图》山石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135.jpg

《濠梁秋水图》山石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143.jpg

《采薇图》山石



树木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150.jpg

《万壑松风图》树木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155.jpg

《濠梁秋水图》树木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200.jpg

《采薇图》树木



水纹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206.jpg

《万壑松风图》水纹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210.jpg

《濠梁秋水图》水纹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214.jpg

《采薇图》水纹



人物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220.jpg

《濠梁秋水图》人物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224.jpg

《采薇图》人物




李唐其他代表作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229.jpg

[南宋]李唐《坐石看云图》 27.7×3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235.jpg

[南宋]李唐 《乳牛图》 46.4×62.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240.jpg

[南宋]李唐(传) 《冬景山水图》 28.4×25.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247.jpg

[南宋]李唐(传)《秋江待渡图》118.6×4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微信图片_20230328204252.jpg


总策划:许江、高世名

展览总监:韩绪、杭间、陈水华

策展人:余旭鸿、许洪流、吴敢、毕斐

策展团队:张素琪、卢佳、薛佳音、夏商周、赵怡、杨可涵

行政统筹:傅巧玲、柯金峰、陈瑜、王炬、徐新、郑斯奇、李都金、何秋雨、窦亚杰、董美娟、章小平、廖垣、陈璐、张顺仁、陈卫青

展览执行:蔡可成、杨翔、李晓红、黄艳、陆易、沙涓、张正佳、王竹君、张四维、伍梓维、许中行、纪双双、杨千叶、朱雀、张耀玮、庄睿哲、蒋书航、汪无恙、王嘉平

空间设计:谢天、任天

展览设计:唐锁、洪展、王欣

宣传推广:徐元、刘杨、胡心云、方舟、庞洋、申博、胡清盈、童戈辛、贾毓秀、潘玉珊、沈佳琪、刘天成、叶菲



——来源 |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