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让美“精准供给”

时间:2022-04-27 19:32:38 编辑:茂公
分享至
文/刘晶 


【编者按】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十八大以来,数字化建设作为新时期美术机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实现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各个机构优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美术机构的数字化建设也在不断实现创新和改变。根据《“十四五”旅游和发展规划》中提出的要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各美术类文化机构借助多元的数字化手段,积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服务落到实处、深处,将“美”送到百姓手中。


★数字化让“美”汇聚★


“给你一天,穿越千年。”近日在浙江美术馆展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秦汉唐、宋、元画特展”将《千里江山图》《步辇图》《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1500余件跨越千年、散落世界各地的稀世名画“齐聚一堂”,令观者“一饱眼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至今共收录海内外260余家文博机构的中国绘画藏品12479件(套),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藏品收录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印制质量最精、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集成。而实现让众多中国绘画“国宝”团聚一堂的正是当代高精度图像收集技术。


3-22042G9354G21.jpg

★浙江美术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秦汉唐、宋、元画特展”现场


展览中等比例复制的中国四大石窟——敦煌、云冈、龙门、大足,以及四川安岳石窟和浙江杭州西湖石窟中的若干个典型洞窟和唐代佛光寺的数字化成果,同样令观众惊喜。利用科技手段让石窟文物“活”起来、“走”出来,已经成为保护弘扬石窟文化的必然选择。记者了解到,为应对莫高窟不可逆转的衰退以及大客流对石窟文物保护带来的严峻挑战,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开始提出“数字敦煌”构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数字敦煌”项目已取得丰硕成果,不仅造就了科学、完整、系统的敦煌石窟档案,而且广泛运用到了考古测绘、美术临摹、文物保护、展览展示、文化弘扬等各个领域。


3-22042G9360Y13.jpg

★“云游敦煌”小程序“壁画有声”栏目截图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开始重视数字化在美术馆建设中的应用。我国文博机构率先开启了数字化之路,为此后美术馆数字化建设提供有益经验。1999 年故宫博物院提出“数字故宫”的构想,旨在通过利用 VR 等虚拟网络技术,实现故宫网络全景搭建,在数字故宫中,人们不仅能浏览藏品,查阅档案资料,还能一睹建筑的风采,同时通过虚拟展厅的搭建,实现 360°实体全景展示。数字故宫于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改变了原有藏品的展示模式,使得众多藏品得以走向大众。

最先完成数字化网络平台搭建的是位于北京的今日美术馆。随后中国美术馆、中国美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等国家级重点美术馆也都纷纷成立了自己的线上美术馆。截至目前,过半数的省级以上美术馆均拥有了独立官方网络平台。


3-22042G93622449.jpg

★中国美术馆“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线展厅


3-22042G93632W8.jpg

★广东美术馆“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VR虚拟展厅


山东美术馆信息化工作起步于2010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建设有三级信息平台(网站的使用、新媒体发布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和五大业务应用系统,即一个网络中心、一套视频会议系统、集成协同办公OA管理、公共服务、数据共享等多项功能的综合平台。回顾数字化建设的进程,山东美术馆党总支专职副书记何茂峰介绍,数字化建设作为新时期美术机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实现的重要方式之一,一直是山东美术馆机构优化和改造升级的重要内容。2015年,伴随着新馆投入使用,山东美术馆在原网站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字展厅模块,通过360°全景拍照的方式,建设了数字化美术馆。从2016年,“含道映物——何家英画展”开始至今共制作了14个线上数字展览,数字化服务极大地拓展了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圈。为打造媒体宣传阵地,2017年,山东美术馆陆续申请和启用了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小程序、抖音账号、今日头条账号等数字自媒体平台,筑牢了文化宣传阵地。疫情期间,山东美术馆通过启用“线上+线下”融合办展新模式,先后推出了九个线上精品展览、六期网上微展、16个青年策展项目线上展,满足了观众足不出户的观展需求。

“如今,山东美术馆正处于全力推进信息整合和数据深度分析的重要时期。”何茂峰随后介绍,随着场馆管理运营的发展,我们发现通过全景拍摄的方式建设数字美术馆,具有较大的滞后性——必须要有实体艺术展览才能进行线上数字展览的铺设。因此2019年3月,山东美术馆通过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向省大数据局申报了《山东美术馆数字资源管理平台项目建设方案》,通过该项目,建立了3D全数字建模的美术场馆,可以实现无实体展览的数字展陈形式,截至目前,已经内测打造了十余个展览,并将在近期做线上推广。此外正在深化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设,今年已通过山东省大数据局申报了《山东美术馆系统馆藏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建设方案》,以实现山东省内藏品管理系统管理模式上的统一。2022年3月,山东美术馆与浪潮集团洽谈合作,继续加大创新力度,选定专门的展示空间,打造基于“元宇宙”概念的全数字化展示平台。


3-22042G93A0340.jpg

★山东美术馆官网数字典藏展示页面


山东美术馆的数字化建设进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下各大美术机构的数字化建设的进程。在全球化、网络化的冲击下,只有充分利用各种髙科技手段,线上提供内容引导,线下辅助参观体验,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资源为观众服务,已然成为了各大美术机构的共识。


★数字化让“美”共享★


藏品只有服务于大众、服务于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才能尽显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2019年,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正式上线,通过这一文物库,可以看到已经编目的83008件藏品的高清细节和详细介绍,满足了观众“近距离”观赏故宫艺术品和文物以及学者进行深入研究的需求。现存最早的中国绘画作品展子虔《游春图》、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褚遂良摹本、青铜器分铸法代表作莲鹤方壶这些国宝皆可在藏品数据库中一睹真容。


3-22042G93I0429.jpg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页面


对于拥有大量藏品的美术机构而言,将其藏品数字化是其数字化建设过程的关键一环,此外美术馆数字化工作还有:虚拟展厅系统是将展览数字化,0A系统是将办公流程数字化,二维码是将作品信息数字化等等。

其中虚拟展示的基本思路是,对原作进行数码复制,然后在髙清屏幕上展示,可以加入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如上海世博会期间的动态《清明上河图》就是个中翘楚。在上海的众多数字美术馆中,中华艺术宫的数字展馆是我国内地首次推出全场馆实景虚拟的网站,以参观线路为叙事主线,将所有内部空间全部打通,用户可以在线上模拟实景参观线路,也可以自主选择浏览中华艺术宫的其他信息。记者在中华艺术宫的网页选择由“导航导览”进入,按下“49米层”链接可以直接参观《清明上河图》;中华艺术宫还将参观路线与微信无缝连接,观众可以借助微信的参观路线模拟在中华艺术宫的现场参观情景,让人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3-22042G93K1H6.jpg

★中华艺术宫官网“导航导览”页面


360度全景采集技术在各地美术馆展览的运用也很广泛。在浙江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坪山美术馆等官方网站上,都能看到虚拟展厅。点击鼠标,就如同亲身走进展厅沿路观赏,不仅可以走近作品,还可以放大细看,点击热点标签,就可以获得作品资料介绍。记者在广东美术馆的官网了解到,截至发稿时间,其网上美术馆共有展览88个,最早的展览于2018年上线,共展出作品14401个,其中画作13926件、雕塑作品399件,观众量达到了1331.6万人次。浙江美术馆的官网数字美术馆呈现数字展览63个、典藏作品3445件。

如今,通过各大美术机构的微信公众平台,查询了解各机构的展览活动已成为再普通不过的事情。2013 年中国美术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手机美术馆”成为流行的数字化美术馆新形式。进入中国美术馆公众微信号,可以随时随地看展览,随时随地咨询,还能通过扫描导览二维码,收听详细的艺术品解读,实现了用户“将美术馆装进口袋带回家”的愿望。


3-22042G93PHE.jpg

★深圳坪山美术馆“造像坪山——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数字展厅


毋庸置疑,疫情加快了数字化时代的进程,也缩短了认知数字化的时间。通过全新科技为藏于馆内的资源寻找重复利用的机会,赋予藏品全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能够拥有共享优质艺术资源的权利,如今已然成为众多美术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国国家画院作为美术创研单位,在助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数字化建设同样不甘落后,通过其“中国国家画院”网站、“中国国家画院”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发布线上展览,并借助多媒体平台进行展览的线上导览、线上直播已经成为中国国家画院举办展览活动的组成部分,切实实现了最新、最快地将美术创作成果送到百姓手中。据了解,接下来中国国家画院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综合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发线上线下课程教学产品。

中国美术馆于2021年12月举办的“百年百幅经典美术作品数字体验展”是一次以数字化形式活化艺术典藏的有益尝试。该展览以BOE画屏数字艺术显示终端为载体,展出中国美术馆馆藏的百件经典美术作品。展览突破传统场馆展览的方式,创新采用了“1+N+X”的多地区多场景联动形式。“1”即在中国美术馆一地举办启动仪式;“N”代表作品将在各地公共文化空间、学校、商业空间、企事业单位等场景以线下数字化的形式同步展出;“X”指活动还将通过BOE画屏App,以云展等方式向BOE画屏联网终端进行推送。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一台BOE画屏就是一个党史美术馆。经典艺术作品不仅要存在于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纪念馆,还应该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京东方艺云与中国美术馆充分合作,借助数字艺术的传播特点和手段宣传美术经典作品中的党史,把几十万台画屏变成了一个个党史美术馆,这既是跨界融合的成功典范,更是党史教育在形式上的创新。

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短视频平台、直播等多元科技平台的充分利用,打破了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实现多地区多场景、线上线下同步联动展出,让艺术传播从点到面、从圈内到圈外、从小众到大众转变,打通了艺术文化与大众沟通的最后一公里。


★数字化让“美”延伸★


以美术馆为代表的美术机构作为与公众直接对话的文化窗口,承担着艺术服务与普惠教育的双重社会功能。数字化给美术馆公共教育打开了新的天窗,真正实现了高雅艺术走进生活。线上的艺术空间,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大大延续了美术馆公共服务的链条,在数字美术馆里,藏品不再是单纯的实物教具,而是围绕实物的一系列多维的信息,美术馆也不再是一个收藏、展示藏品的建筑,而成为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平台。数字传媒与移动化设备的结合,让人们接受美术教育变成了一件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行为。

然而,技术的革新改变着人们的接受和体验美术文化产品的方式,也敦促着美术机构的服务的不断推进。我们应该看到,美术机构的数字化绝不仅仅是将实物资源“搬到”线上,而应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激发观众兴趣、如何设计探索体验、如何让观众“感同身受”、如何诱发灵感和推动大众创新等方面。

公众到底未来需要怎样的数字化美术馆和美术文化产品是各机构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应用,我们或许已经可以印证最终数字美术馆的发展趋势是向与“人”高度融合的智慧美术馆模式发展。以谷歌为例,2011 年“谷歌艺术计划(Google Art Project)”正式对外开放,谷歌与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场馆合作,共同打造的艺术品资源存储库,从最初的绘画作品到后来的多种艺术门类,通过 Google Arts & Culture网站,用户可以自由穿梭于各大艺术场馆,欣赏艺术巨作,体验世界各地文化魅力。事实上,Google Art Project 的核心不是艺术品资源库,更不是多方位呈现艺术作品,而是通过网络的访问平台,收集整理有价值的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取有价值的资源,为个性化的教育设计和学习推送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举例来说,网站可以根据客户端搜索引擎的数据,分析线上用户需要;根据浏览页面的平均时间,得出用户喜好的信息。通过与其他数据比对,策划和制定用户适合和需要的教育活动。这对于数字美术馆个性化教育活动的设计和推广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也看到,在美术馆数字化大潮之下,要敢于想象和尝试,不断去迎接新课题的挑战。“所以,我始终在强调美术馆或博物馆要建立一个智识系统,通过你的体验、通过你的观看,连接你的知识、连接你的想象,进而在大众思考中不断推动新认知的出现,再在新认知中推动新知识的建立。这种新认知不是要输出一种简单的知识结构,而是要促成一种自我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类似于一种细胞生长过程中的快速复制和增殖,在不断的认知中更新自己新的结构。因此,一个能够推动未来艺术发展的美术馆或博物馆, 毫无疑问是一个以‘创造力推动’为主体的智识系统。”据了解,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智识学习中心是美术馆在吸纳新的技术手段、新的艺术科普理念后,于2017年创建的一种新的美术馆知识传播方式。其特点在于,不局限美术馆的物理空间,以艺术世界为关注点,以传播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和推动美术馆发展为核心。通过拍摄美术馆内的展览活动、藏品研究,以及国内外艺术领域的艺术研究、艺术思想的纪录片,为公众提供在线上细读展览、精研作品、了解艺术行业发展等各方面的知识。目前已拍摄180余部纪录片,并在美术馆官方网站免费公开。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智识学术中心为美术馆的科普教育作出了一定贡献,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共享。


3-22042G93SL27.jpg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官网“智识学习中心”页面


在数字化美术馆中畅游,人们不仅要能获取知识,还要能启发生活感悟。《艺术泡泡》企划是百度百科博物馆计划针对艺术而发起的公共项目企划,通过与全球的美术馆、画廊等机构合作,为观众提供线上数字化展览、线下导览服务,同时还有最前沿的展览报道、最有趣的社区服务。除此之外,企划更为全球艺术家提供创作的平台,与其共同塑造精品内容。希望创建通过人与人的超链接,呈现可以被许多不同背景观众所接受的艺术文化,拉近观众与艺术的距离。

4月19日,清华大学清尚智慧场景创新设计联合研究院正式成立,据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美术学院院长、清华清尚智慧场景创新设计研究院院长鲁晓波介绍,该研究院面向智慧场景研究方向创建,将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针对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生活、智慧文博、智慧乡村等重点领域,探索智慧场景设计体系以及标准的建设,打造智慧场景领域领先的、具备创新能力的原创设计平台。为此而举办的以“艺术+科技:未来叠加态”为主线的展览,在裸眼视错觉营造出的超现实空间中,为我们展望了未来的智慧出行、智慧城市等诸多场景创新的广阔前景。


3-22042G93TY94.jp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科技:未来叠加态”展览现场


尽管当前美术机构的数字化建设仍在初步发展阶段,许多技术还未成熟,整个数字化建设生态还要继续完善,但不妨我们大胆展望未来,在智慧美术馆中,有专业的导览人员、学识渊博的讲解人员,可以解答我们提出的所有疑问,可以向我们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可以满足我们各种感官上的学习体验。一切美术馆要表达的信息和我们需要的信息都将在丰富多样的数字化美术文化产品中得到满足。



——来源:《中国美术报》



3-22042G940023O.jpg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2年出版38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7117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