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体合宜:杨廷宝先生的建筑哲思

时间:2022-03-20 19:14:12 编辑:茂公
分享至

文/祁涛

编者按:3月20日,历时四个月的“杨廷宝: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世纪”展在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落幕。杨廷宝先生接受过严格的西方古典建筑教育,亦熟谙中国古典建筑做法,曾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作为一位职业建筑师,他在南京设计主持的多处建筑,皆成为近代优秀建筑的典范。他还参与了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火车站、毛主席纪念堂等新中国具有重要地标意义的建筑的设计。他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科和建筑教育的一位重要开创者,为探索民族风格的现代主义建筑做出毕生努力。

3-220320191A3611.jpeg

杨廷宝先生

杨廷宝,字仁辉,1901年生于河南南阳。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21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并进入导师保罗·克瑞的事务所实习。1927年春回国加入天津基泰工程司。1940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1961年连续两届当选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

1982年,杨廷宝先生突发疾病入院治疗,得知他病重的消息,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同学,也是一生的挚友与同事童寯先生急忙前来探视,两位老人紧握双手,竟一时无言。1982年底,杨廷宝逝世,童寯写下悼文,称杨廷宝为“一代哲人”。次年,童寯在杨廷宝生前亲手设计的南京军区总医院(前中央医院)逝世。算上1968年早逝的刘敦桢先生,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三位同事,倏忽间一世恍然而过。此情可待成追忆。童老与杨廷宝亲密无间,称呼老友哲人,以表露杨先生丰沛的才智,定有其深刻的体会。若要去细细体会,就离不开杨老一生以建筑语言所表达的时代思考。

“南杨北梁”

“建筑四杰”中的另一位,梁思成先生,与杨廷宝有“南杨北梁”之称。两位先生长达一生的友谊与交往,见证了彼此心灵的相通。他们相识极早,后同为宾大建筑系的同学。归国之后,杨廷宝任职天津基泰工程司,彼时东北大学正筹办建筑系,杨廷宝推荐的系主任人选便是梁思成。1932年,梁思成赴蓟州考察独乐寺,写下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名篇《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而发现独乐寺线索,并转告梁思成的人正是杨廷宝。

3-22032019492W96.jpeg

留美期间同学合影,左一梁思成、右一杨廷宝、右二陈植。

今天的人们也很少注意到两人在扬州鉴真纪念堂上的联系。扬州鉴真纪念堂是梁思成在1963年设计的最后一个建筑作品,这座纪念堂凝结了他对唐代建筑的思考以及古建再创造的巧思。但由于迟迟未能动工,梁思成生前未能见到建筑的落成。1971年,在梁思成病重期间,杨廷宝曾专赴工地现场,为老友的作品指导施工。两人一生往来的友谊,于小处也见得真情。梁思成书房墙上并排悬挂着两幅水彩画,一幅是林徽因的,另一幅即杨廷宝所绘。

倘若认真比较两位先生,他们的差别却要更多一些。也正因这些差别,他们相互成了彼此的参照,为理解20世纪中国建筑学提供了难得的比较视野。梁思成影响最大的工作是考察研究中国古建筑,就工作内容而言,刘敦桢先生反而是更合适比较的人选。他们一方面力求科学客观地研究古建筑,又对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有极高的敬意。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营造学社成员,费心尽力地发掘和保存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怀有强烈的使命感,表明中国学者有能力做出不亚于日本学者的一流研究,因此他们的调查报告又时常流露出极强的民族自尊心。

3-22032019244M17.jpg

1935年,杨廷宝(中)与刘敦桢(右)等勘察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3-22032019301M10.jpg

1935年,杨廷宝(右二)与刘敦桢(右一)等修缮北平古建勘察现场。

如果说梁思成是在历史中去理解建筑,那么杨廷宝的工作是把建筑写进历史。两条方向都是20世纪中国建筑学所急需开拓的路径,但所要历经的考验却不相同。

熟悉杨廷宝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建筑绝不重复自己固定的风格。从京奉铁路辽宁总站(1927)到南京雨花台红领巾广场(1981),他一生的创作风格是极为灵活的,但又能在各种样式中保持稳定的精神气质。这无疑是受到克瑞(Paul P. Cret)的影响。他深悉巴黎美院学院派讲究的“格局”(Parti),这种做法首要考虑建筑最合乎时宜的条件,再设计建筑整体的布局。这一理念要求建筑师不能紧盯着建筑体的内在设计与外在形制,毋宁说,它要先追问一个超越设计之上的问题:对于出现在一个特定时空里的建筑,怎样才能使其功能与设计相适相容,又能与周遭环境协调共处呢?在我看来,杨廷宝先生一生中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在设计的过程中以之为根本问题。他考虑到建筑的环境、气质与意义,又要兼顾结构、功能和需求,进而把这些复杂的关系归拢到一个最合适的格局里徐徐展开。创造一个建筑,首先是安顿一个建筑,接着才有平面和立面在构件上的类型学组合关系。而他的天才正表现在他在该问题上的早熟。所谓杨廷宝先生的建筑哲思,就坐落在每一个建筑的“格局”的之中。

解答时代问题的建筑师

每一件艺术作品、文学著作或建筑设计的诞生,都离不开它所属的历史时代,杨廷宝的建筑设计也不例外。透过他的多个作品,依稀可以从其建筑语言中洞察到他所思考的两大时代问题。

杨廷宝回国之时,西方建筑从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正处于胶着状态,杨廷宝虽远离西方建筑界,却依然独立地思考现代主义建筑的风格及其可能性,回应建筑风格的时代转型问题。因此,他的建筑可以看作20世纪中国建筑界积极参与现代主义转型的中国方案。第二个问题是传统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一方面实现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能承续传统建筑及其美学遗产。解答这两个问题极为不易,但此乃关乎民族建筑能否安身立命之题,又不能不答。

关于现代主义风格有句名言——“终结所有风格的风格”。杨廷宝很典型的几个现代主义作品和平宾馆(1953)、延晖馆(1948)等,从气质上看,无一例外地能保持着“现代性”,它似乎不随着历史而衰老,始终调试着与未来的距离,没有成为时间遗弃的对象。或许对杨廷宝来说,现代主义并不意味着形式的终结,相反,现代主义拒绝恒定的经典,它是不断自我重生的风格。我们其实能够在杨廷宝的同学,伟大的建筑家路易斯·康(Louis I. Kahn)的作品里识别出这种风格的极端表现。杨廷宝的现代主义建筑是沉稳与内敛的,虽然受限于时代条件,他无法彻底自由地尝试每一种想法,但他把现代主义的无穷变化妥帖地安顿在建筑所处的独特环境,大大拓展了建筑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从而让建筑风格在历史中延续。这无疑是创造性地将东方的精神气质融汇进现代主义之中。虽然今天不少学者试图淡化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对杨廷宝的影响,但我们还是能够从杨廷宝的作品里找到赖特有关自然与现代之间的理念。杨廷宝将现代风格的延晖馆努力地藏入钟山的僻静之处,平衡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仿佛在与赖特隔空对话。

3-220320193P9533.jpeg

紫金山天文台

3-2203201939134a.jpeg

中山陵园音乐台

3-220320193S42J.jpeg

大华大戏院

杨廷宝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当然还是紫金山天文台(1931)、中山陵园音乐台(1932)、大华大戏院(1935)等中西风格贯通的建筑。我们说这些作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不单单指建筑学界能从中不断汲取专业上的灵感,还意味着使用者包括普通百姓,都极为乐于徜徉在这些地方。闲暇的时候去音乐台郊游玩耍,是几代南京市民美好的集体记忆。从效果上看,杨廷宝在平衡中国传统与西方形制的关系时,将传统样式再形式化于现代建筑的结构之中,建筑的筋骨是西方的,气韵仍是中国古典的。

比如大华大戏院,外观是很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而一旦进入戏院,又立刻被厚重的中式传统构图所包围。从功能上讲,它同时重叠了传统戏院与现代剧场,这展现了杨廷宝高超的设计手法,他以两种建筑在时空中共存的方式来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化干戈为玉帛,极为自然流畅。又比如中山陵园音乐台,从整体外观上看是借鉴了古希腊的露天剧场。杨廷宝考虑到它坐落于中山陵畔、紫金山中,一旦处理不好,视觉与风格上的冲突会非常尖锐,因而在细部设计上又选取了屏风般的照壁、须弥座的舞台、紫藤的廊架,极温柔地化解了对立。露天剧场被抽离为单纯的形式,进而被接纳到山林中来,入乡随俗,情同手足。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能感受到音乐台怡人的亲切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撞,不再是一个知识分子思考的理论问题,而是如何在人民生活中加以安顿的现实问题。中山陵园音乐台的成功,反映出杨廷宝先生在理解这一问题上的大智慧。

1946年起,杨廷宝在南京工作生活三十多年。他一生设计并建成的建筑作品近三分之二在南京。中山陵园音乐台、紫金山天文台、原中央医院、原中央体育场、南京雨花台红领巾广场等建筑成为南京的城市地标和南京市民的集体记忆。

“不自知其然而然者”

南京的优秀近代建筑基本出自中国建筑师之手。从用途方面说,以杨廷宝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师设计了很多公共建筑,如体育场、教学楼、学生宿舍、医院、档案馆等等,很多建筑至今延续着设计之初的用途。在租界开业的外国建筑师则更多地设计私人洋房、高级公寓和银行饭店,照搬当时流行的西洋建筑风格,不大考虑建筑的在地性。

普通人总会觉得,南京的近代建筑有点“土气”,而20世纪上半叶流行的装饰主义(ArtDeco)风建筑比较“洋气”。其实杨廷宝供职的基泰工程司,也做过Art Deco建筑,只不过杨廷宝不以追求时髦为志业,他认为装饰主义不过是一种可选择的风格。以杨廷宝为代表的一批留美中国建筑师,选择了另一条艰苦的探索道路,他们把西方建筑的流变大势安放在民族建筑现代转型的命题里,讲究一种质朴的实效与民族美感的保留。晚年的杨廷宝曾感慨:“我们就不能利用固有的传统文化充实自己的建筑哲学吗?撇开一切历史的文化传统,一味地去‘创新’,我是不赞成的。”

3-220320202602157.jpg

杨廷宝先生

有学者用“得体合宜”四个字去形容杨廷宝的建筑作品,这真是很贴切的提法。更进一步说,这种“得体合宜”体现了杨廷宝“不自知其然而然者”的水准与境界。从他不拘一格的设计中,我们感受不到杨廷宝强烈的个人风格,他仿佛只是将时代风气与因地制宜这两个方面不动声色地结合起来。其实,但凡有些聪明才智的建筑师,都会不自觉地在现代主义风格里滑向标新立异的一面,尝试用自己的风格烙印去定义现代主义。然而,这样做的人哪一位又不最终成了现代主义的一个注脚呢?杨廷宝在宾大读书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过人的才华,若干年后,路易斯·康回忆起杨廷宝,依然念念不忘他的聪明才智。这样一位天才横溢的建筑家,没有将自己的才华用于凸显孤零零的自我,而是成就两种建筑语言之间的和谐对话,最终展现为其建筑设计一以贯之的优雅感,和耐得住时间消磨的沉稳实用。杨廷宝先生已经逝世四十年,他的“得体合宜”也在今天显得愈发珍贵,令人怀念。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转载《文汇学人》,图片选自网络。


杨廷宝: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世纪

3-220321094GOY.jpeg

3-220321094I5E3.jpeg

杨廷宝,字仁辉,1901年出生于河南南阳。1915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1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留学,成绩优异,屡获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竞赛大奖。获硕士学位并经实习之后,1926年离美赴欧考察建筑与城市,1927年春回国加入天津基泰工程司。1940年入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和江苏省副省长等职。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并分别于1957年和1961年连续两届当选国际建协(UIA)副主席。

杨先生在建筑设计及遗产保护、建筑教育、专业组织及国际交流等方面跨越积集于一身,在国内、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声誉。为缅怀其卓越贡献,东南大学、中国建筑学会、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同多家机构,举办展览“杨廷宝: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世纪”,纪念杨廷宝先生诞辰120周年。

3-220321094K3Y8.jpeg

展览前言:

杨廷宝先生是中国20世纪的建筑巨匠、杰出的建筑学家、中国建筑职业实践的重要开创者、中国建筑教育的一代宗师。

杨廷宝先生接受过严格的西方古典建筑教育,也接受过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对中国古典建筑做法深为熟谙,形成了广博渊深的学术造诣和坚实醇厚的创作素养。由此凝练而成的,是他作为一位建筑师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职业生涯中,杨廷宝先生在天津、沈阳、北京、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从事了大量设计实践工作,完成了众多名载史册的建筑作品。

杨廷宝先生通过设计作品,以其毕生精力对于建筑创作思想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凝练。他坚持设计要量体裁衣、切合实际、照顾全局、结合自然;他注重洗练凝重,反对浮华铺张;他强调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针对事物进行敏锐观察。由此形成了稳健、严谨、精致的设计风格,体现了他广博的知识与厚积的涵养,其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中国建筑发展的总体面貌,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杨廷宝先生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转型,面临重大变革与挑战。杨廷宝先生与其同时代的一批学子,受业于当时国际建筑教育的主流学府,回国后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开创并奠定了中国建筑的学科体系、职业实践和教育范式,而杨廷宝先生因其融汇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思想理念、逾百件类型广泛的经典存世作品、深耕明慧影响深远的教育贡献,成为这一开创者群体的杰出代表。

展览“杨廷宝: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世纪”通过大量建筑作品和历史资料,向学界、业界和社会展示杨廷宝先生的毕生成就,呈现杨廷宝先生为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展览同时也聚焦于杨廷宝先生的建筑设计与思想研究,透过他在设计创作、遗产保护、学术交流等诸多领域中既有国际视野、又具中国特色的积极探索,回溯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之路,以期对当代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策展人:孟建民、王建国、童明

3-220321094Q4C9.jpeg

展览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杨廷宝先生毕生的成就,并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现了杨廷宝先生在建筑创作、以及在探索中国建筑教育、引领国内专业建设、推动国际建筑交流等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展览同时也采用以下专题板块的方式,着重呈现了杨廷宝先生在建筑创作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做出的杰出贡献:

——西学立基

杨廷宝先生是布扎建筑教育的中国传奇。他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1921年赴美国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建筑。20世纪初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美国建筑教育从古典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受法国巴黎美院教育思想的影响,宾大建筑教育非常强调建筑构造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并且注重建筑设计原理方面的指导与建筑师必备品质的培养,促使学生对于形式、色彩和比例关系具有准确的美学判断。杨廷宝先生就学时,成绩优异,多次荣获全美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大奖,毕业时被学院院长称为“才华最出众的学生之一”。毕业后,杨廷宝先在其导师保罗·克瑞的事务所实习工作一年半,加上之前在宾大建筑教育中所接受的良好熏陶,他积累了丰富的职业阅历,展露出过人的设计才华,并且得以非常娴熟地应用到不同的实际工作中。

3-220321094ST10.jpeg

——中学致用

杨廷宝先生是中国古建筑保护与修缮的先驱建筑师。1935年,杨廷宝加入营造学社,并受北平基泰工程司委派参与北平古建筑的修缮工作。他会同其他技术顾问,先期进行测绘勘察,编制工程查勘情形图说,拟具修缮计划书及预算册,经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复加详细审核,确定修缮工程做法说明书,选择营造厂商付诸实施。在第一期工程中,杨廷负责修缮了10处古建筑,计有天坛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北京城东南角楼、西直门箭楼、国子监辟雍、中南海紫光阁、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玉泉山玉峰塔、碧云寺罗汉堂等。在此期间,杨廷宝以留美学习所奠定的深厚学识基础、扎实的设计基本功,在古建修缮中虚心向民间匠师求教,精益求精。经此过程,他对于中国古建特征驾轻就熟,对于传统民间技艺也十分关注,善于从中汲取营养,这为杨廷宝在其一生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220321094U5156.jpeg

——建坛春秋

杨廷宝先生是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实践典范。1927年,杨廷宝经欧洲回国,受邀加入基泰工程司,开始辉煌的职业生涯。基泰工程司业务范围开始在北方以天津为中心,1930年代后转向上海、南京一带,业务遍及全国许多城市,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事务所之一。作为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负责人,杨廷与其同辈建筑师们冲破外国建筑师垄断的设计市场,在许多重要项目中脱颖而出。他在此期间完成将近90个工程项目的设计,且半数以上的作品现今已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成为珍贵的建筑遗产。

3-22032109493RY.jpeg

新中国成立后,杨廷宝长期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和建筑研究所任教,但始终未曾间断在建筑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他一生主持、参与、指导建筑创作共约120项,成就卓著,驰誉当世,构成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历程的重要内容。

杨廷宝经历了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其建筑设计创作活动经历了不平凡的岁月。总体而言,他的建筑创作也经历了两个特征鲜明的时期:

——中西合璧,豁然贯通

新中国成立前,杨廷宝依托基泰工程司开展设计实践。尽管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国家治理孱弱,而他仍凭借过硬专业基本功和踏实勤勉,以及基泰工程司综合实力,取得了骄人业绩,在22年中完成近90项作品。其中既有受西方古典建筑影响的京奉铁路辽宁总站、清华大学校园建筑,也有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南京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和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还包括采用简化传统细部的北平交通银行和南京中央医院;与此同时,他认真研习中国传统建筑特征,但从不因循守旧,致力探索与创新,主持设计的南京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金陵大学图书馆等,不仅功能布局合理、建筑体型和谐、比例尺度优美,而且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民族风格。

3-22032109502AF.jpeg

——因地制宜,入境出新

杨廷宝的设计理念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因地制宜并遵循实际,这不仅使得他成为中国建筑职业实践的重要开创者与中国建筑教育一代宗师,而且也梳理出一条现实主义建筑创作路线——汲取西方现代建筑有益成份,结合国情,探索现代中国建筑之路。

1940年代中后期,杨廷宝先生洞悉世界建筑发展潮流,通过延晖馆、空军新生社、招商局办公楼等建筑,形成了引领时代的设计风潮;1950年代,他秉持“适用、经济、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将建筑的地形环境、功能布局、施工技术、经济因素与空间艺术进行高度融合,主持、指导了一大批具有时代影响的设计项目,如北京和平宾馆、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南京民航候机楼等。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建筑,如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站、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北京图书馆新馆、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建筑、毛主席纪念堂、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工程,他都参与了方案指导并提出建议。

3-2203210951495S.jpeg

杨廷宝先生所从事的建筑实践,映射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经济、城市建筑发展的历程,他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建筑做出了毕生努力,并对于后续的发展带来了持久性的影响。

3-220321095233604.jpeg

3-220321095249140.jpeg

3-220321095304101.jpeg

“杨廷宝: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世纪”展览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21日-2022年3月20日

展览地点:

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

共同主办单位:

东南大学/中国建筑学会/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联合主办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承办单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省美术馆/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


——供稿:《建筑名苑 》


3-220321101604945.jpg

杨廷宝水彩画作品选

得体合宜:杨廷宝先生的建筑哲思(图22)

杨廷宝水彩画《北海一角》

得体合宜:杨廷宝先生的建筑哲思(图23)

杨廷宝水彩画《北海小西天券门》

得体合宜:杨廷宝先生的建筑哲思(图24)

杨廷宝水彩画《法国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得体合宜:杨廷宝先生的建筑哲思(图25)

杨廷宝水彩画《故宫钦安殿》

得体合宜:杨廷宝先生的建筑哲思(图26)

杨廷宝水彩画《黄山》

得体合宜:杨廷宝先生的建筑哲思(图27)

杨廷宝水彩画《罗马帝图斯拱券》

得体合宜:杨廷宝先生的建筑哲思(图28)

杨廷宝水彩画《苏州拙政园》

得体合宜:杨廷宝先生的建筑哲思(图29)

杨廷宝水彩画《威尼斯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