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经过近半年时间编印的《苏金海刻学生姓名斋馆印聚》一书近日在南京刊行。该书由言恭达先生题写书名,辛尘先生作序。采用16开本绿色硬面烫金精印。苏金海先生是我国著名篆刻家,其印风雄浑朴厚,刀法精湛,影响深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与教学生涯中,他不仅在个人创作上成就斐然,更以深厚的学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了一大批篆刻艺术人才。这部印谱的出版,既是对苏先生艺术与教育生涯的系统回顾,也是对其师生情谊的深情记录。本网将分两期刊发《印聚》作品,以飨广大读者。
抱朴真性 传薪高情
——写在《苏金海印聚》付梓之际(代序)
篆刻艺术在近代臻于鼎盛之后,经过自 1950 年代中期至 1970年代末的过渡、变革与转型,终于在1980年代初复兴,进入了大繁荣的当代,苏金海先生便是当代篆刻史上最早涌现出来的那些名家之一。苏金海出生于普通的工人家庭,在其从艺履历上,没有可以拿出来炫耀的家学渊源,也没有当今流行的艺术专业学位头衔。但苏金海先生凭藉对篆刻艺术的挚爱,凭藉成年累月勤学苦练和对篆刻之美的特殊感悟,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艺术道路,于 1983 年上海《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首届篆刻征稿评比中举成名。数十年来,他的篆刻作品一直在各类全国性艺术专业大展上亮相,名扬天下;并曾担任南京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至今仍是国内多家印社的顾问或导师。所有这些艺术成就,都是苏金海先生作为努力发展当代篆刻艺术创作之重要践行者的实证。
如今中国书画篆刻界流行一种“体制”观念,将就职于高等艺术院校、官办艺术创作及研究单位评级领薪者归为“体制内”较之“体制外”的自由艺术创作者、研究者有相对优越的活动平台。这本是政府管控艺术从业人员的举措所产生的影响,并非(或不完全是)真正的艺术标准,尤其是在凭关系背景、重利益交换的当下,以“体制”的内外来分辨艺术的高下更难立足。苏金海先生常常自称“草根篆刻家”,友人都以为这是他作为中学教师,身处“体制外”又无贵重身份与显赫地位的自况。我起初也认同这样的诠释,直到这次静心品读了《苏金海印聚》的全部作品之后才猛然领会,“草根”之说绝非仅仅是其对“体制”观念的不忿与自嘲;其深层的含义,应是苏金海先生对自己艺术追求的宣示及其对个人印风的主动阐释。
众所周知,篆刻艺术发展之初的印人大多是奔走江湖鬻艺为生的“草根”,即埋头钻研技艺、各凭本领吃饭的匠人。是一代代文人艺术家提出“印从书出”的理念,以首重书法笔法来强化治印的文人品位提高篆刻的艺术档次,将篆刻从工匠技艺提升为高大上的“文人艺术”,并成为近代篆刻艺术创作的主要路径与重要标准。虽然现代阶段处于贫民文化形态之中的篆刻家竭力卸下“文人”的包袱,谋求“去雅还俗”、服务工农大众,但一方面,他们终究难以摆脱近代篆刻对雅致的追求,使“新篆刻”在总体上趋向精巧的图案设计;另一方面,当代篆刻的复兴也首先是以回归近代篆刻为主流,重拾“印从书出”,力图
“去俗求雅”。处于这样的大势中,苏金海先生却能始终坚守自己“草根”立场和审美理想,他扬长避短唯适心性,从甲骨刻辞中悟本源,从先秦古中参自在,从秦汉凿印中知直率,从砖铭印陶中得真诚--这样的“草根”精神,毋宁说是一种彻底见素抱朴的智慧。落实在篆刻创作中,苏金海先生既不谨小慎微、斤斤规矩,而是下刀果敢、坚实肯定;也不刻意夸张、妄加变形,而是字守体本、顺势而为。他的印文布置无不合乎印式,却显得随意落墨、不费机心;他的刀笔残破大多虚实有度,却又似偶然所得。自然生成。读苏金海先生的印作,恰如看刀郞先生演唱,穿着平常的汗衫,扯着沙哑的嗓子,全身心投入引吭高歌,或欣欣或酒泪任由本心。刀郎先生敢如此唱,苏金海先生敢如此刻,咬定草根唯素唯朴,不假修饰倾吐胸臆,老实平直撼动人心--这样的“草根”风格,使苏金海先生的篆刻能够在当代公民文化形态的多元化艺术探索中独树一帜;而这样的“草根”精神,乃是苏金海先生独立于当代印坛的自信。眼前的这部《苏金海印聚》,汇辑了苏金海先生四十多年间为其八十多位学生刻制的姓名字号印这批作品虽非全是其精品力作,却能充分展现苏金海先生对各种古印式的谙练与变通,展现其数十年来对“草根”精神的坚守及其“草根”印风的渐臻成熟。尤为重要的是,这是新老同学们为纪念苏老师从艺六十周年、执教五十五周年,将各自珍藏的印章钤拓出来汇集成谱,既是表达对老师的爱戴与感激,凝聚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同时也是对苏金海先生半个世纪积极投身于篆刻艺术教育的真实记录,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当代篆刻艺术创作之所以能迅速复兴并臻至大繁荣,篆刻艺术教育的发展居功至伟。是一批精于篆刻创作、又热衷于篆刻教育的篆刻家的共同奉献,有力推动了篆刻艺术的普及,极大地扩充了篆刻创作队伍,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扶持精英之才。苏金海先生就是这样的篆刻老师,他不仅像旧时的印人那样在家授徒,在自己的工作单位教学生,更在南京业余书法篆刻学校、江苏教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讲授篆刻长达二十年,以“体制外”的身份在“体制内”培养和参与培养了一大批篆刻创作专业人才。即此而论,苏金海先生不仅是当代篆刻艺术创作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当代篆刻艺术发展的积极推动者。谨以此文祝贺《苏金海印聚》的顺利刊行!
乙巳雨夏辛尘撰于
纽约曼哈顿松街寓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