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庞跟泽
印/王巧春
王巧春,别署农人,斋号三余堂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先进个人
南京印社社员,
江苏省篆刻研究会会员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会员
蟠条印盛于隋唐,他也是中国古代官印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的官印制度发生了系统性变革,主要体现在形制、工艺和使用方式等多个方面。蟠条印的工艺打破了古代金属印章非铸即凿的惯例,采用焊接之法。(即先设计印稿,制作印坯,再据印文形状盘曲铜条,经焊接、打磨等等工序)这种变革为后世篆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蟠条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官印制度从秦汉的庄重端严向隋唐的流动飘逸转型。其以铜丝(条)盘曲成文的独特工艺,不仅突破了传统凿铸印章的方整格局,更将书法线条的韵律之美引入印学,为后世文人篆刻"以书入印"的理念埋下伏笔。
蟠条印作为篆刻里的小众,长期以来,被视为"工匠之作",不被专业人士所接受,也难登篆刻艺术大雅之堂。近些年篆刻界学术研究重新审视其价值,发现其工艺背后暗含独特的审美意趣,并在篆刻中与汉印、古玺印、流派印等篆刻作品独树一帜,这种现象也是传统工艺升华为艺术的重要路径,也是百花齐放艺术创作的重要实践。
巧春兄是我的同道,他的蟠条印堪称方寸间金属线条的韵律之舞,他以金属的柔韧替代石质的脆硬,使印文如行云流水,将金属特有的线质转化为视觉的韵律,这也是传统在当代的精彩续写。其独创性尤为突出,一是融满白文之浑厚于蟠条之浑然流动之中,刚柔相济,极具张力。打破了蟠条印只能作朱文印的传统。这一创举引发篆刻届热议,南京艺术学院辛尘教授对其评价为“以蟠条手段做阴文印,当属首创,大有新趣”;二是匠心独运,首开朱白相间印式运用于蟠条技法,如阴阳流转,于印面生动天成,为蟠条印提供了又一个新的创作手段;三是精于难刻字形的多维解构,如青铜器铭文的“图形化处理”既能以“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平衡章法,又赋予蟠条印图腾般的新意。作品常蕴意趣,自成面貌,或古雅秩序,或行云流水,或雍容华贵,透出书法线条的流动气韵和勃勃生机,可谓是金属之舞,蟠条生韵。2024年巧春兄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也是此展中唯一以金属焊接蟠条印入展的作者,之后他的作品屡获大奖,我们常常称之为“获奖专业户”。
此番为吾所治姓名印,以“计白当黑”“朱白相间”之妙法,举重若轻,通过婉转流动,实现“吴带当风”般的书法性表达,化笔画于方寸之间,使无笔亦成妙境,此等既尊文字本体又超然形制的创造,正是“印从书出,书以印活”的佳证。
酷暑操制,金属灼手,巧春兄仍运斤成风,为吾治印,可见用心热忱,让我感动,在此深表谢意!同时也祝巧春兄印艺精进,宏图大展!
2025年7月7日于金陵鸡笼山房
作
品
选
刊
△ 金海印信
△ 庞跟泽印
△ 出入平安
△ 大象无形
△ 读书万卷始通神
△ 芳草王孙今不见
△ 富贵未央 子孙益昌 喜乐安康 长寿万年
△ 金陵将军章
△ 围观
△ 悬壶济世
△ 不食全鱼
△ 延年益寿
△ 徐冉印信
△ 长寿年宜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