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储福金
“传承——华拓、万里君师徒中国画高校联展”南京大学博物馆展览现场合影(储福金 左 万里君 右)
八十年代末,我在金坛挂职副市长,结识了金坛不少的文学青年。那时候的万里君还在上学,喜欢写诗,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小女孩。
没想到小女孩考入了南京大学中文系。也没想到有一天她拿了一本诗集《美丽的流浪》的校对本来,请我写一个序。
此前我看过她写的诗,也曾推荐过。但没想到她的诗,集在一起,很有艺术感觉,当时我在序中写到:小万的诗显得轻灵,显得新颖,显如一条清清澈澈的小溪在跳跃流淌着,显如一支新时代的流行歌,在幽幽巧巧地唱着。
其实,那时我就感觉她的诗,在年轻灵动的色彩之下,有着一点沉入内在的忧伤。我还认为她是个小女孩,只提到了忧伤淡淡,现在看来,那种忧伤正是她与生俱来的艺术气质。
还记得诗集出版后,在南大的知行楼里开了一次她的作品研讨会,那时候的研讨会并不流行,当时南大的教授包忠文、丁帆等都参加了研讨会。我曾从北大转学南大,也是南京大学的毕业生,当初给我们授课的民间文学高国藩老师也参加了研讨会,并当场朗诵了小万的诗。
这让我对她诗的艺术表现有所刮目相看。
她的诗是自然清新的,让人有着记忆的感觉,艺术诗的意味便是那点人生的忧伤。
小万的第二本诗集《风吹哪夜》是赵本夫写的序,本夫在序中写道:小万从十四岁开始写诗,从此一路走来,在诗歌的园地里写出一片自己的姹紫嫣红。本夫评价小万的诗轻巧优美,简单而飘逸,像一条小溪,在生命的风景里清澈地流淌着。在这本诗集里,小万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伤。
《岁月到达的地方》
一个人坐在长椅上
看屋顶的阳光
静静滑过屋檐
又落在地上
一个人坐在长椅上
听岁月的声响
听刻骨的爱情
在岁月的竹筛里
剩一把美丽的感伤
一个人坐在长椅上
心绪柔柔地飘扬
那一路泪水
那年少轻狂
都随这时光
淡淡地流淌
一个人坐在长椅上
看远处的人来人往
有多少感慨
在这风中
热泪盈眶
有没有一个角落
是岁月不能到达的地方
以后的多少年中,她毕业了踏进社会。没想到有一天她作为电视台的主持人来采访我。更没想到有一天,她会当上省级杂志《乡土》的社长,我清楚社长从杂志定位到人员管理,不但要审稿,还要发行经营,这可不是我能想象的。我记得到那本杂志的定位是本土的、历史的、人文的,并有着一定的艺术品味。
后来,又没想到的是她回南大就读,获得了硕士学位,更没想到,她学的是美术学,并成了一个画家,而且是大画家华拓的弟子。
她的硕士毕业画《独坐黄昏》,创作的正是她第一本诗集中的一首诗。回头来看,她那时候的诗中便存了画。
独坐黄昏
凝望西边那片晚云
看未烬的火星
在遥远遥远的山巅燃起
纷纷的野芦花
随意成秋天别有的景致
羞红的田野
托起一片丰腴
凉凉的风
轻轻吹响一怀心绪
便有往事款款走进黄昏的画里
有一种感伤温温柔柔
独坐黄昏
想起一个人
人有时候很奇怪,总会有让人想不到的。小万还是小万,过去那么个小女孩模样,后来会有那么多让人想不到的。
她成了画家。听说她主持《午夜聊吧-名人访谈》的电视节目时,接触了很多的书画家,几乎每位名家都教过她画画。而华拓是执意要收她为徒,并且是关门弟子,拜师帖是他拿着她的手,手把手写的。
我不懂画,但喜欢看画。那次回金坛去看她与华老的师徒画展,从一幅幅画中看到了许多的想不到。对画我说不出什么道道来,只觉得她的画中有着华老青绿山水的传承,也有着她人生变幻的奇彩,特别蕴含有一种诗的意味。融诗入画,说不尽的诗情画意。小万是一级作家,在画家中具有一级作家职称,是稀有的。听说华老当时也是看了她的诗集,才结师徒缘的。
有关她的画,还是录一段华老的评价吧,知徒莫过师嘛:她的画富含诗意,有情感,显趣味,画面清丽而古雅……运笔施墨一点一划,纵情忘形,吟诗林泉……她用笔简约,物象疏朗,避开繁杂冗庸之形,复意轻巧清淡,在虚情中求情俏,在朴实中求秀容……她的文情、诗情筑就了她的特色和风貌。自古书画大家都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随着日月的交织,她的审美、学问、才情和思想会织出更为璨烂的锦绣前景。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