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立社:从观念到实践 ——新时期西泠印社与当代印学研究的发展(下)

时间:2024-03-09 10:23:05 编辑:晓钟
分享至

文/秦陶


【摘    要】

“学术立社”在西泠印社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是社团重要特质之一。这一特质在西泠印社一百二十年的演进历程中一以贯之,不仅成就了其早期的声望,进入新时期后更加发扬光大,通过创新社团机制、搭建研究平台、组织学术活动、编辑学术期刊等各方面举措,从“保存金石”到“重振金石学”、从“研究印学”到“打造国际印学研究中心”、从“兼及书画”到“诗书画印兼能”,进而进一步向“现代金石学”延伸、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家、世界印章史拓展——提出构建当代“大印学”研究新格局,实现了从观念到实践的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与超越。可以说,西泠印社的学术发展史在现代篆刻和印学领域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代中国印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高度,为当代印学研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 西泠印社 学术立社 当代印坛 印学研究


三、西泠印社新百年的学术振兴


跨入新世纪以后,为了顺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推进西泠印社事业健康快速发展,2002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杭州市政府对西泠印社实施机构改革,调整西泠印社管理体制和机构,组建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作为杭州市委直属正局级事业单位,归口市委宣传部管理。隶属关系从文化局到宣传部的转变,使西泠印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更加适应文化事业发展规律。进入新百年征程的西泠印社,再次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一)新百年,新目标,新举措

2003年11月,西泠印社迎来了创立百年华诞的盛大庆典,其间召开的第十一次社员大会,确定了建设“名家之社”“天下之社”“博雅之社”的新百年发展目标和今后工作的十项举措,旨在全面推进印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微信图片_20240309102445.jpg

◎ 2003年11月18日西泠印社建社百年华诞系列活动


建设名家之社,就是要把国内外知名的愿意参加西泠印社的印学家、篆刻家、书画家、学者名流吸收为西泠印社社员,使西泠印社真正成为文化艺术精英的社团。

建设天下之社,就是要以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眼光来办社,巩固西泠印社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印学社团的引领地位,切实担当起印学研究中心的责任,使西泠印社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名社”。

建设博雅之社,就是要在坚持“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同时,积极适应新形势,拓展新领域,吸取其他艺术门类的元素,使西泠印社更富有兼容性与开创性,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多层次的文化艺术需求,要让西泠印社坐得住象牙之塔,走得进千家万户。

推出的十项举措,一是搭建平台,成立篆刻创作、书法、国画、印学理论与社史、鉴定收藏等专业研究室,举办与西泠印社地位与形象相称的各种学术、创作活动;二是吸纳人才,在吸收新社员方面,进一步规范完善入社标准,对于吸收中青年社员,突出印学研究和篆刻创作能力,逐步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三是繁荣活动,建立“孤山论印”国际印学峰会、“全国篆刻评展”等高层次、常设性活动机制,恢复春秋雅集,举办艺术展览与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多样的学术与创作活动,既要推动印学进步、占领学术高地、塑造印社学术品格,又要注重普及推广,广泛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传承印学、弘扬民族文化、扩大印社影响;四是扩大交流,加强国内外、省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与各省市印学社团、大专院校、书协、美协以及海外社团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西泠印社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五是恢复社刊,创办《西泠印社》,继续办好《西泠通讯》,加强出版社管理,建立健全发表学术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宣传印社的重要阵地;六是丰富典藏,逐步建立富有西泠印社自身特色的藏品体系,为专家研究创造条件,为普及印学文化提供服务,积极承担起弘扬印学的使命,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印学图书馆、中国印学网、数字西泠印社;七是扶植新人,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通过举办研修班,老社员传、帮、带,加大高层次人才、印学骨干、新秀的培养,筑起人才高地;八是拓展领域,以开放的精神和胸怀,建立起以印学研究为中心,兼及书法、国画、文物、鉴赏、教育等领域,使西泠印社成为国际印学研究中心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窗口;九是建立网络,创新联络机制,通过组建“国际篆刻联盟”“社友俱乐部”等形式,建立西泠印社与社会各界、国内外社团的广泛联系,不断扩大西泠印社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十是完善保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社团活动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推动印社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学术建设的平台拓展

百年社庆以后,西泠印社“学术立社”的观念在新百年新目标指引下,围绕十项新举措的践行,反映在社团建设和社务运作上,更加务实和深入。

首先,建立艺术研究室。从2004年起,先后组建了篆刻创作、印学理论与社史、书法、国画、鉴定与收藏、古诗文、肖形印七大艺术研究室,作为社团学术和艺术活动的专业平台。各研究室先后组织了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160周年“吴昌硕·西泠印社”学术研讨会、陈介祺学术思想及成就研讨会、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社史学术研讨会、明清徽州篆刻学术研讨会等,均为海内外围绕相关主题展开的首次学术交流和研讨,在印学界引起很大反响;策划了吴昌硕自刻自用田黄印鉴赏会、“诗心造印”学术研讨会、汉三老碑拓片五种并题跋观摩会等一系列形式多样、涵盖面广的活动。在配合社团大型活动的同时,各研究室还结合各自的专业方向,策划组织创作、展示、交流、研讨、鉴赏等多种形式活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员作品提名展、观摩展、成果展等专业艺术活动,为社员间开展艺术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社员自身学养和艺术水准得以不断提升,也为印社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微信图片_20240309102500.jpg

◎ 西泠印社第七届“孤山证印”学术研讨会


其次,进一步打造学术活动品牌。2003年以后,建立起每三年一届“孤山证印”国际印学峰会、每年一场大型学术研讨、结合不定期的专题和纪念活动组织专题学术交流的多轮驱动新机制。经过十余年积累,西泠印社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在海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活动品牌——“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这是国际印学界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学术活动,从2005年起每三年举办一届,同步出版论文集,至2020年一共举办了六届,汇集了中国、日本、新加坡、法国、美国、加拿大等海内外印学研究领域的顶尖级专家学者,涵盖了印学史论、印学文献研究、印谱版本及流传考证、古玺研究、明清文人篆刻研究、篆刻审美与创作理论、篆刻流派研究、篆刻学学科建设研究、域外印章研究、金石铭刻研究、印人生平与交游、印章材质与工具、西泠印社史以及书画、鉴藏研究等方向,全面展示了西泠印社乃至国际印学研究领域的现有成果积累,对促进国际印学界学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交流,推动当代国际印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和学科体系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恢复学术期刊。为迎接百年社庆,西泠印社恢复沉寂多年的《西泠艺丛》社刊,2004年改名《西泠印社》,以一年四期的丛书形式出刊,内设学术专论、社史钩沉、人物专访、社藏撷珍、社员成果、海外学术、书画市场、新书推介、各地印社、印人玉屑等栏目,每期确定一个主题,配合社团活动和印学理论研究状况展开报道,挖掘、汇整了一批以往关注较少的文献资料,刊登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成为广大社员和篆刻书画爱好者研究、创作、展示、交流的平台,广受海内外印学研究领域人士关注。

2014年,在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2015年1月起,社刊恢复《西泠艺丛》刊名并正式出版,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3-1393/J。至此,百年西泠重新拥有了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月刊)。新出版的《西泠艺丛》坚持以沙孟海社长提出的“国际印学研究中心”为学术方向,以打造印学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为目标,坚持三大办刊原则,一要在大文化、大社会背景下,站在印学研究领域的制高点;二要全面展示“百年西泠”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新世纪“天下第一名社”应有的形象和风采;三要开门办刊,成为海内外印学研究领域开展学术研究的核心平台。同时,作为西泠印社的社刊,《西泠艺丛》也是社员艺术、学术交流的核心平台。从2015年以来,《西泠艺丛》一方面依托西泠印社丰富的文物藏品和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借助社会力量,邀请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文博系统的研究专家组建专家库,建立特约组稿人、学术主持人制度,每期确定一个核心的学术研究专题,辅以综合学术研究;从2020年起又增加“博硕士学术研究论坛”栏目,鼓励和凝聚高等院校硕博士人才共同参与到印学研究中来,既为《西泠艺丛》编辑部建立起一支兼有印学研究领域顶级专家、中坚力量和青年才俊的专家队伍,又为培养印学研究年轻人才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建立了年度编辑研讨会机制,作为每年印社秋季雅集活动的重要议程之一,邀请业内著名学者专家共同研讨印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同时为《西泠艺丛》做好选题储备。《西泠艺丛》编辑部还结合印社年度学术主题,组织开展“‘大印学’概念的产生——当代印学研究新时代·新路径·新视野的探索”“西泠印社建社以来印学研究流变与未来方向”专题研讨会,构建“展览+学术论坛+专刊”的创新模式,使西泠印社学术活动得以最大限度调动、集结社内社外多方学术资源,形成多元联动的立体的学术建设新格局。


(三)学术建设的新导向与新格局

在打造学术品牌、拓展学术平台的同时,西泠印社还通过加强学术规范,不断提升学术品格、提高学术质量。在此基础上,西泠印社在百十年社庆之后的十年间,更是站在“世界印章史”的视野下,倡导“学科交叉”“文明交融”,提出建构当代“大印学”的新格局。

在提升学术品格和提高学术质量方面,西泠印社首先对学术研讨会征稿主题进行了学术导向性设计,如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社史学术研讨会(2006年)、明清徽州篆刻学术研讨会(2008年)、“吴门印风”明清文人篆刻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等,其中的个案研究,有增进对明清篆刻史认知的,有推动西泠印社史研究的,更有填补印学史空白的;其次是强调印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如2015年《西泠印社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中明确要求“论题范围包括1949年迄今的篆刻艺术现象、篆刻创作技法、篆刻风格传播与承递、篆刻审美与批评、篆刻教育与出版等。凡涉及人物研究者,仅限于对现当代篆刻创作风格技法有重要影响的已故篆刻家的艺术理念和技法的评析,谢绝一般性的以人物介绍或评述为主题的论文”;再次是在每次学术研讨会的总结环节,在对论文评选过程的基本情况、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分析的基础上,对论文选题指向和研究方法提出指导意见。与此同时,规范论文评审规则和评审程序,对稿件的分类及处理、评委会和监审委员会的工作职能、论文评审流程及现场答辩审核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在学术研讨活动的组织方面,强调分类意识,以印学、书画、金石考据与版本谱籍、社史研究等为大类,再将印社之核心印学细分为古玺印、篆刻流派与人物、篆刻学与印文化、篆刻技法与审美四大类,合为七大类,同时包括古文字、鉴定收藏、版本典籍研究,以印学、篆刻学为主流,强调“诗书画印兼能”。如2013年西泠印社110年社庆“百年西泠·金石华章”系列活动中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拓宽学术研究视野、促进多学科领域研究方法的交叉和成果共享交流为导向,征稿范围除印学之外,还涵盖了书学、画学、金石学、文献学以及鉴定收藏、西泠印社及现当代艺术社团研究等诸多领域,研讨专题包括“古玺印研究”“篆刻流派与人物研究”“篆刻技法与审美研究”“金石铭刻与谱籍研究”“书法与绘画研究”“印学社团研究”等方向,其中有补前贤所未及的,有解决悬而未决问题的,更有填补印学史研究空白的,还有海外学者以印章为载体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展开深入探究的,研讨成果丰硕,组织成效显著。

从新百年新目标的提出,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随着学术品牌的树立、学术平台的拓展、学术质量的提高以及在海内外印学研究领域影响力的持续提升,西泠印社遵循沙孟海社长“建设国际印学研究中心”和饶宗颐社长“东学西渐”的宏伟构想,从“保存金石”到“重振金石学”、从“研究印学”到“打造国际印学研究中心”、从“兼及书画”到“诗书画印综合兼能”,对社团学术建设从观念到实践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延展,以传统印学、篆刻学为基核,扩大视野,在以篆刻艺术创作、古典印学印史印家印作印派研究作为品牌基础上,向“战国玺印”“封泥”“汉玉印”等的多形式、“全印史”式交融;“重振金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青泥遗珍”战国秦汉封泥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两宋金石学与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21年)、印学收藏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22年),接续传统金石学并加以光大;中国印谱史与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9年),将文献学与印学相融合;“篆物铭形”图形印与非汉字系统印章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世界图纹与印记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跳出传统印学格局,关注世界文明史视野中的印章文化,其中的一百多篇学术论文,构建起对世界印章史的基础认知框架。这些主题鲜明的学术研讨成果,不仅是相关学科领域具有开创性和高水准的学术成果,更是贯彻新时代西泠印社“学术立社”创新观念创新实践的最新成果,构建起新时代西泠印社“大印学”研究的新格局。

新百年西泠印社学术格局的拓展和水准的提升,在社团组织建设的同时,也有社员个体的学术贡献和成果依托。这一时期的前后两位社长——第六任社长启功先生、第七任社长饶宗颐先生,可谓印社的学术标杆,两位社长皆为享有盛誉的学界耆宿,兼具深厚的艺术修养。启功先生具有古典传统的文史之学,诗词、书画、文物鉴赏造诣精深;饶宗颐先生学贯古今、融通中西,在多个学科领域均有开创性的研究,享有崇高的国际学术声望,并精通诗、书、琴、画。作为学界泰斗和西泠印社社长,一方面显著提高了西泠印社的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彰显了西泠印社以“学术立社”、倡导传统文化综合素养的社团建设理念。与此相呼应,诸多社员在学术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和深掘,取得累累硕果。如朱关田持续致力于唐人书学研究和吴昌硕研究,其著作《唐代书法家年谱》《颜真卿年谱》《隋唐五代署书人墓志年表》等,均为填补学界空白之成果,又编著有《吴昌硕年谱长编》《吴昌硕纪年书法绘画篆刻录》等;黄惇持续深耕印学领域,所编《中国印论类编》为目前收录文献最丰富、最具学术性和权威性的印学工具书,其《中国古代印论史》代表了当代印论研究的最高峰,为印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孙慰祖在古玺、封泥和篆刻研究领域持之以恒,出版有系列论印文稿及《封泥:发现与研究》《历代玺印断代标准品图鉴》《陈鸿寿篆刻》《邓石如篆刻》等,所著《中国印章:历史与艺术》是迄今为止向海外系统介绍中国印章的第一部大型学术专著,主持编纂的《中国古代封泥全集》为目前出土封泥的集大成之作,获得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金奖(理论研究方向)。除了前辈学者的高质量成果产出,一批中青年学者后继有为,其中相当部分持续多年参加西泠印社组织的学术研讨活动,并通过西泠印社学术评奖活动加入西泠印社,经过西泠印社多年的学术训练,具备良好的知识积累和活跃的学术敏感度,他们多从个案入手,通过细致的文献发掘和考证,逐个填补篆刻史研究空白,为印学研究的进步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西泠印社及社员近二十年的印学研究成就,代表了当代印学领域的最高水平,不仅在海内外印学界具有无可争议的中心地位,也展现了百年西泠在新世纪打造“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道路上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人才吸纳与培养的模式创新

百年社庆之后,西泠印社遵照第十一次社员大会确定的新百年发展规划目标和十项举措要求,将人才吸纳和后续培养相结合,注重艺术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尤其在入社条件中加大了对综合文化素养的考核比重,在吸纳人才方面的模式创新上呈渐进式推进。

根据“名家之社”“天下之社”“博雅之社”的发展要求和“质量第一、宁缺毋滥”“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西泠印社2003年后的吸纳新社员,最初采取特邀入社、评展获奖入社和常规发展入社三种方式。对在海内外诗书画印创作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或在相关学术研究领域有突出建树,并热心西泠印社事业发展的专家学者和领军人物,采取特邀入社;创作评奖入社从第五届篆刻艺术评展开始,不断完善评选规则,在稿件评审基础上增加综合文化能力现场测试环节,测试内容包括印学史、印论典籍、论印诗以及综合文史知识等,最高奖级获得者经社长会议审议通过后吸收入社;常规发展入社,严格程序,制订规范化的入社标准,增加透明度,做到规范、公开、科学,并突出对吸收中青年社员的印学研究和篆刻创作能力的要求,同时在总体上综合考虑地域、年龄、专业领域等方面的平衡。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出,使西泠印社汇聚了更多有真才实学的年轻艺术人才,在海内外篆刻艺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

以上三种方式中,最具创新意义、印坛影响最大的,当属评奖入社。2007年,西泠印社以无门槛选拔的形式,创新推出“百年西泠”大型篆刻“海选”活动,在海内外设立西北、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多个分赛区和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等工作点,以分赛区选拔、集中评审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海内外艺术界同道共同参与,经过分赛区评审层层选拔,遴选出创作实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选手参加杭州总决赛,通过现场艺术创作和文化素质综合测试,再选拔出排名居先的数名佼佼者,经审议通过后直接吸收为社员。其“海选”的运作理念和赛区制的运作方法,均开国内书法篆刻界之先河,在海内外篆刻艺术界再一次引起极大反响,被业界誉为“篆刻界的奥林匹克”。它一方面通过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亲民性的活动程序设计,最大范围、最高程度地动员了海内外篆刻创作的中坚力量,发现和扶植了一大批中青年艺术人才,有效地提高了社会公众对印文化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分赛区的形式,最大限度地集聚了篆刻界相关组织资源和专业力量,促进了西泠印社与各地文联、书协、印社等的联系和交流,切实提高了篆刻创作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海选”选拔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西泠印社在评展内容上也推陈出新,从原有的以篆刻、书法为主,扩展到诗、书、画、印等多项艺术门类,将西泠印社宗旨“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中的“兼及书画”创新发展为“诗书画印兼能”,承续并彰显了新世纪西泠印社提倡艺术家博通兼能、注重传统文化综合素养的理念。对评委组成也大胆改革,打破社团身份界限,邀请全国各省级主要印社社长参与评审,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国际篆刻艺术评展的诚信度、公信力和品牌信誉,另一方面更大程度提高了西泠印社的国际威望和学术号召力、社团凝聚力。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西泠印社具有独创性的“海选”机制,现已成为篆刻领域专业选拔和评审的制度范本,引导了一大批篆刻艺术界新秀茁壮成长,并将继续引领海内外篆刻艺术界同人向着印学的广度和深度开拓前行。

从2008年开始,西泠印社在“新社员发展工作实施细则”中增加了学术评奖入社的新举措:“凡印社主办、列入社团年度主题性活动并在征稿启事中明确标注纳入评奖入社条件的大型学术研讨活动,经评审委员会确定,获最高奖级的社外作者列为本年度学术评奖入社提名名单,提交社长会议审议通过后,吸收入社,并通报理事会。”旨在持续提升西泠印社的学术品格,提高学术质量,不断吸纳和培养海内外印学研究领域优秀人才。经过十余年的实践,2019年,又出台了“西泠印社学术论文评审工作实施细则”,对学术论文评审机制的建立、评审程序作了详细规定。首先,组建了包含篆刻史论、古玺印研究、古文字研究、当代书法篆刻创作与研究、金石学研究、书画史论、美术考古、古文献研究、文物鉴藏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世界史研究等方向的评审专家库,除社内专家外,还聘请相关学科领域具有较高成就和较大影响的社外专家,以保证评审质量与印社学术研究的发展相匹配;其次,为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规定了每次评审委员从专家库相应组别中随机抽取产生,原则上每轮评委互不重复,评审前根据评审规则和组织纪律签署“评委承诺书”,评审结果按规定公示,并组建由西泠印社常务副秘书长负责的监审委员会,对整个评审过程进行监督;再次,规范评审规则,严格实行三轮评审程序,每轮每位评委审阅论文后独立提交本人签名的评审意见,统计结果由全体评委确认签名,入选论文预备名单、获奖论文提名名单均经过机检查重;对于设有学术评奖入社或其他情况确有需要的,在三轮评审基础上还增设现场答辩环节。同时,常规发展入社经过多年的探索,也逐步建立起新社员推荐入社提名标准,其中多项要求与学术研究成果相对应,在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的可操作机制的同时,仍凸显了对学术研究的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西泠印社学术建设不仅与社内外专业资源的整合、学术平台的建构、学术活动的组织相关联,更与印社乃至印学领域人才成长的模式创新紧密结合,新百年以来的一系列举措,正在深刻改变当代篆刻艺术传承发展现状,并将对未来篆刻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四、结语


回顾西泠印社创立至今的一百二十年学术研究历程,创社之初先贤们提出的“学术立社”的观念,不仅贯彻于西泠印社早期发展的始终,更在新时期以来新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不断推陈出新,从“保存金石”到“重振金石学”,从“研究印学”到“打造国际印学研究中心”,从“兼及书画”到“诗书画印兼能”,进而进一步向“现代金石学”延伸、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家、世界印章史拓展——提出构建当代“大印学”研究新格局,实现了从观念到实践的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与超越。

我们看到,西泠印社从社员独立研究到印社主导、组织学术建设,不仅为中国印学研究奠定了整体的框架性建构,更由沉潜而发新知,对海内外印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西泠印社的学术发展史在当代篆刻和印学领域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代中国印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高度,在海内外艺术社团中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相对其他成熟学科而言,印学还处在起步和启蒙阶段,距离建构现代印学学术体系,路途还很遥远。面对历史和现状,西泠印社唯有不断拓展印学研究的方向和边界、深化和提高印学研究的深度和水平,锲而不舍、始终不渝为当代印学研究的发展担负起推动、引领和示范作用,才能实现“印林之发轫、美术之扩张,首在吾六桥三竺间”[21]的愿景。


(秦陶,原西泠印社社委会副主任、《西泠艺丛》常务副主编)


注释:

[21]鲁坚:《西泠印社记》,《西泠印社志稿》卷四。



微信图片_20240309102517.jpg

订阅方式


1.全国邮局订阅

国 际 标 准 刊 号: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CN11-1311/J

邮发代号:32-42

每期定价:38.00元

全年定价:456.00元(共12期)


2.扫码订阅

微信图片_20240309102532.jpg

长按识别二维码通过邮局直接购买



微信图片_20240309102539.jpg

《西泠艺丛》投稿邮箱 | xlyc2015@126.com

咨询或订阅电话 |(0571)870353





——选自 |《西泠艺丛》2024年第2期总第1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