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球的大型街头文化展,亚洲首展落地上海

时间:2023-08-04 10:08:55 编辑:晓钟
分享至

文/陈幼然


图片

大型街头文化展览海报


Beyond the streets(超越街头)的真正意义在于,不用非得跑到街头去创作,每个人都可以从街头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


夏日,在上海市区的地下,一场风靡全球、超大规模的街头文化展——“Beyond the Streets”正在展出。自2018年创办起,“Beyond the Streets”陆续在纽约、伦敦等城市举办,这是首次来到亚洲城市,首站选择了上海。

这场街头艺术展,展览面积超10000㎡,参展艺术家近百位。不乏众多全球大热的艺术家,包括村上隆、菲利普·潘通、肯尼·沙尔夫,既有绘画、摄影、雕塑,也有各类沉浸式装置。

“Beyond the Streets”的创始人兼策展人Roger Gastman,也来到上海现场参与布展。他告诉我们,展览筹备近两年,几乎所有作品都是专门为此次展览而作,现场背景音乐也是他自己挑选的。

“‘Beyond the streets(超越街头)’的真正意义在于,不用非得跑到街头去创作,每个人都可以从街头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Beyond the Streets”上海站 

展览现场,2023


全球近百位艺术家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街头元素频频出现几乎让人忘记正身处展览之中。


盛夏,“Beyond the Streets”街头文化大展,落地上海。很难想象,在静安闹市的地下,竟然藏着一个面积超10000㎡的展览。

进入展场,一路顺着楼梯向下,周围的两面墙上画满了艺术家的现场涂鸦——瞬间进入氛围。

走入展厅,堆叠的老电视机里,播放着一群资深的街头艺术家的影像,Jason Revoke、Futura、MERCH(MSK GROUP)……他们“玩”街头艺术至少50年了。

电视机对面一整面墙的作品,来自一位街头艺术的鼻祖级人物——亨利·查尔方特(Henry Chalfant)。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他在纽约街头及火车车厢表面绘制了大量涂鸦作品,就此带动了整个街头涂鸦艺术的发展。


图片


图片

玛莎·库伯作品

“Beyond the Streets”上海站 

展览现场,2023


被称为“街头艺术圣经”的名作《地铁艺术》,同样出自查尔方特之手,1984年,他和玛莎·库伯一同出版了这本书。

展览中也有一整面墙来展示库伯的摄影作品。她是一位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了街头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瞬间。


图片

肯尼·沙尔夫作品

“Beyond the Streets”上海站 

展览现场,2023


入口处右手边,一件旋转着的雕塑十分醒目,这是来自肯尼·沙尔夫的雕塑《Totemotik》。这个造型夸张的不明生物体,是沙尔夫创作中的标志性符号。

沙尔夫1958年出生于美国,开创了独特的艺术新流派“波普超现实主义”。相比起两位好友——巴斯奎特和凯斯·哈林,沙尔夫的大众知名度小了很多,但他是涂鸦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1980年代纽约东村艺术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雕塑旁边,还展出了多件沙尔夫的大尺幅丙烯喷绘作品。画中那些重复出现、夸张变形的不明物,色彩跳脱而明艳,组成了一个梦境般的迷幻世界。即便是静止的画面,也给观众强烈的运动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Beyond the Streets”上海站 

展览现场,2023


游走在整个展场,全球近百位艺术家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

展厅的布置方式也让人宛若处在街区中,显得真实而随意:足球网、报刊亭、6米高的餐车、台球桌……这些街头元素频频出现,几乎让人忘记正身处展览之中。


图片

村上隆作品

“Beyond the Streets”上海站 

展览现场,2023

©Takashi Murakami/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Courtesy Perrotin


展场中部区域,一件长达15米的巨幅作品,占据了一整面墙,这是来自村上隆创作于2018年的《卡哇伊!暑假:那些日子》。

村上隆将日本传统艺术与当代流行文化相结合,提出了“超扁平”概念,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明星。

画面中欣荣绚烂的花朵,是艺术家笔下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错落地生长在蓝天白云之中,象征着和平与幸福,让人感到治愈和放松。村上隆认为,“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个性。”


图片


图片

“Beyond the Streets”上海站 

展览现场,2023


“Beyond the Streets”艺术展的创始人Roger Gastman说:“我们希望展示的街头文化,并不是说艺术家非要跑到街头去创作。无论艺术家还是观众,大家都可以从街头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这也是’超越街头’(beyond the Streets)的真正意义所在。”


图片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希望的,能用街头艺术这种轻松的方式,普及各种文化和历史给大众。


创始人Gastman也是这次上海站的策展人,为了这个展览,他几个月前就来到上海,和现场团队一起设计布置展场,迎接从海外运输来的上百件作品。

他觉得,若全是架上绘画,按照常规的动线看下来,“也太无聊了”。在现场,他设置了各种别具一格、十分沉浸的小房间,分布在展览四处,提供“跳跃的、有交错感的观展体验”。

这次展厅原来的空间呈回字形,观众可以按照回字动线观展,但展览团队也特意把空间打破,让观众可以自由穿梭。这个回字动线前后修改了至少3次,展览现场,每个转角处都有不同的惊喜,“不管大家走到哪里,都能第一时间被作品吸引。”


图片


图片

蒂姆·康伦作品

“Beyond the Streets”上海站 

展览现场,2023


在展览的一角,一辆被风化的货运小火车正在运转。这是艺术家蒂姆·康伦的创意,现场架设了4米高的环形铁轨。

飞驰的火车车厢表皮,画满了涂鸦,这是康伦邀请艺术家朋友一同创作完成的。全程参与布展、作为中国主办方艺术策展人的丁丁和我们说,蒂姆·康伦也是这次展览中她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

在七八十年代,传播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艺术家如何最快让大家知道他的名字?那就是靠火车了。“火车就像血管一样,把不同的材料乃至艺术,传播输送到各地。这个载体很动人,因为用一趟又一趟的链接,确认彼此的存在。” 

出现在展览现场的货运火车模型,他们背后代表了真实的货运公司,至今仍在运作,主要以运输煤炭、木材为主。

“大家可能就会很好奇,为什么会有人要画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在火车上涂鸦?或许艺术可以引起大家的兴趣,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希望的,能用街头艺术这种轻松的方式,普及各种文化和历史给大众。”


图片

唱片店TRASH RECORDS

“Beyond the Streets”上海站 

展览现场,2023


Gastman同时也是重度的音乐爱好者,于是干脆把一家独立唱片店“搬”到了展览现场。内部展示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他的私人收藏。而很多音响、唱片、耳机,由纸板制成。

在他的成长背景里,唱片店是代表街区文化的重要场所。涂鸦艺术和唱片封套、T恤、滑板等设计,都密不可分。


图片

菲利普·潘通作品

“Beyond the Streets”上海站 

展览现场,2023


走进菲利普·潘通的错觉空间,只要注视作品几秒,便能被他制造的故障视觉眩晕双眼,轻易陷入他的视觉游戏。四周的墙面和地面,遍布着马赛克图像和几何图形——电脑闪屏、低像素过渡色彩,正是他的创作标志。

墙上是他“色彩动力学”系列的最新创作,他通过在作品相邻的区域,使用高对比度的颜色,来深化动态的观感。

对于潘通来说,这些图像语言所反映的,正是当下信息嘈杂、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的困境。空间中央一件大型白色装置,由3D打印完成。


图片

木偶屋

“Beyond the Streets”上海站 

展览现场,2023


穿过一座圆形拱门,很多形态各异的玩偶,并列挂在红砖墙上。这间木偶屋是由两位跨越两地的艺术家——保罗·因塞克特和 BAST一同合作完成。

因赛克特是伦敦的街头艺术开拓者之一,BAST则是纽约布鲁克林的知名涂鸦艺术家。他们将街头美学、大胆的色彩、流行文化图像,和传统的木偶戏结合,将不同的图案剪裁、拼贴、缝制在一起。

在这些木偶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影子,既有海绵宝宝、芝麻街、皮诺曹这些知名的卡通形象,也有披萨、汉堡等代表快餐文化的食物。


图片


图片

Beyond the Streets,2019,纽约

图片来源Beyond the Streets官网


尽管走在街上没有看到很多涂鸦,但我知道中国有很多观众也是对街头文化非常感兴趣的。


2018年,首届“Beyond the Streets”(以下简称BTS)艺术展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由Roger Gastman创办。之后几年,这场展览又在纽约、伦敦等城市举办,引发轰动,近百万人观展。


图片


图片

《While You Were Sleeping》内页

图片致谢Roger Gastman


作为BTS创始人和策展人的Gastman,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如今已是传播街头艺术运动最具影响力的幕后推手之一。早在1997年,他就创立了第一本关于街头涂鸦文化的杂志《While You Were Sleeping》。

过去20多年,他系统梳理了街头文化艺术的发展,出版了《The History of American Graffiti》(美国涂鸦文化史),是涂鸦艺术史领域的重要研究者。他还参与策划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的“Arts in the Streets”街头艺术展览,这场大展也让涂鸦和街头艺术首次进入了重要美术馆展示。


图片

“Beyond the Streets”上海站 

展览现场,2023


图片

Beyond the Streets,2023,伦敦‍‍‍‍‍‍‍‍‍

图片来源Beyond the Streets官网


每到一座城市,BTS展览团队都会根据城市风格,场地特征以及街头文化艺术的最新发展,进行全新的策展和设计。

Gastman总是亲力亲为。我们在开幕前几天来到布展现场,正值酷暑,他穿着黑色短袖,带着一顶鸭舌帽,正在仔细调试作品的位置。聊天间隙,他不断地被几位同样专程来到现场创作的艺术家喊走,一起在现场调试完成某些作品的局部。


图片

BTS美国团队Marshall Lacount和中国团队丁丁现场调试作品中


过去,准备一场近百位艺术家参与的BTS大展,通常需要花上一年左右的准备时间。而当Gastman和团队准备把展览从欧美带到亚洲时,全球疫情暴发,在意外频发的状况下,这场落地上海的大展,他们足足准备了两年。“每一个向前迈进的一步,都是我们的Highlight。”


以下,是我们与他的对话精选。

Q:一条艺术

A:Roger Gastman

Q:举办“Beyond the Streets”的初心是什么?

A:我希望在美术馆、博物馆之外,能找到艺术展览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街头艺术给了我这种可能,我也认为街头文化艺术需要被世界记住。

除了能让街头文化传递下去,我也希望借BTS为“乱涂乱画”行为正名,一些转瞬即逝的街头景象以此被保存下来,与此同时,也能让无数观众有快乐、美妙的体验,BTS展更像是一场不同文化的对接,以及面向所有人的热烈庆典。

在这里,可能一个涂鸦、一件设计感T恤打动了你,让你因此开始喜欢画画、喜欢音乐、喜欢运动。我一直以来都推崇这样一种观点,艺术的科普,要通过一种轻松的、娱乐的方式来进行。观众也能在更轻松快乐、自在的环境下,近距离地去接近和感受街头艺术的文化。每个人都能从街头获得灵感。


图片

Beyond the Streets,2023,上海


Q:BTS第一次来到上海,在场地的选择上是怎么考虑的?

A:我们一开始就想办一个体量巨大、超多艺术家参与的展览,现在的这个地方以前是一个商场,地理位置不错,交通很便捷,面积也足够大,我们有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

以前在洛杉矶和纽约做展览的时候,我们也不会选择美术馆或画廊,因为这类场所会有很多限制、过于紧绷,也会有时间要求。

第一次来到亚洲,我们也不想选择已经做过展览的场地,这样观众可能会对这个地方有一些固有印象,所以就找了一个全新的场地,成为在这里第一个做这件事的人。

策展团队将整个纽约的Bronx城区搬到上海,几乎复刻所有的一砖一瓦,踏入BTS的第一步起,就如同重返了极具生命力的纽约街头。

Q:如何选择艺术家和参展作品?

A:这次参展的所有艺术家,都是之前和我们合作过的,有街头涂鸦艺术的鼻祖Carlos Mare和Henry Chalfant,还有非常知名的村上隆,以及那些在国际上很受欢迎,但是中国观众可能不那么熟悉的艺术家。

其中很多参展艺术家都是我多年的朋友,彼此熟悉;我也想看看这些艺术家,在上海会有什么新的火花出现。


图片

Roger和参展艺术家及他的朋友们

从左到右:Amanda Bessette,Yan Sun,Roger Gastman,OG Slick,Dezio


我们在全球各地举办的每一场BTS展览,几乎所有艺术家都会根据场地和城市来创作作品。这次在上海展出的这批作品,相比前几场,可能会更活泼可爱,也相对明亮平和。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在布展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很多,有些艺术家和艺术家之间是好朋友,但是他们风格不一样,也不能放在一起。


图片


图片

“Beyond the Streets”上海站 

展览现场,2023


Q:为什么选择了上海作为亚洲首站,对这座城市的街头文化艺术有什么观察?

A:我很喜欢这座城市,这里和伦敦、纽约的文化完全不同,尽管走在街上没有看到很多涂鸦,但我知道中国有很多观众也是对街头文化非常感兴趣的。

BTS亚洲的第一站来到上海,我也是希望能搭建一座文化的桥梁,把全球各种类型的街头艺术家,能真实地带到观众们的面前。我知道其中一些艺术家,观众们虽然了解他们的作品,但在过去,可能只在网上看到过作品图。我一直觉得,对于艺术的体验,真实的、直观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

“Beyond the Streets”上海站 

展览现场,2023


BTS的理念就是“将街头文化艺术带去全世界”,我希望这次展览能带给观众从未有过的体验,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灵感并获得快乐,每个来BTS的人都能喜欢它,并记住看到的每一位他/她最喜欢的艺术家与作品。


文中图片致谢Beyond the Streets





——来源 | 一条艺术